激发党建活力,点燃创新服务“新引擎”
全域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南阳梅溪实践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2019年以来,南阳市卧龙区梅溪街道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把基层治理作为辖区治理的“底盘”:变“为民做主”为“群众自主”、变“点上盆景”为“全域风景”、变“党政独舞”为“社会合唱”……
党建引领、全域推进,开放融合、共享共赢,基层党建新格局成就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梅溪实践。
不久前,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把“探索推进全域党建工作”列为2020年全市组织工作七大专项之一,卧龙区梅溪街道被确定为卧龙区全域党建的首个试点。
以此为契机,梅溪街道吹响全域党建冲锋号,奋力探索“开放、互动、融合”的全域党建新路子。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全域党建关注居民最需要
4月11日,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南阳市首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旗舰店”在梅溪街道诞生。
梅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始建于去年10月,今年3月完工,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按照“党建引领、空间共享、服务多元”的建设理念,梅溪街道建成了“一有九中心”的党建阵地。
走进梅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股清新淡雅的气息迎面扑来。随处可见的党建元素、一应俱全的娱乐健身设施、点缀在各个角落的绿植、明亮通透的大面积玻璃窗……
作为卧龙区全域党建的首个试点,也是梅溪街道探索全域党建的起点,梅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被赋予更多使命。
何谓全域党建?通俗地讲,就是打破体制、区域、层级、行业和部门边界等制约,创新组织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共建平台,构建起更大范围、更加开放、更深融合、更高质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梅溪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径,在全市率先探索以“党建引领、全域推进、开放融合、共享共赢”为核心的城市全域党建新模式,成立了由16个区直单位、12个辖区单位、7个驻街道部门、7个社区党组织组成的联合党委。
梅溪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联合党委打破条块、隶属限制,各领域的党组织以党建工作和党组织活动作为融合剂,“相融”在一起,把党建工作融入各个领域、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这意味着,一个在党建引领下,全片区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街道全域党建“旗舰”将扬帆起航。因强化了部门互联互通,深化了条块融合,部门应对基层治理“疑难杂症”时,不必困于“单打独斗”,而街道能更好地统筹,与多部门联动发力“大会诊、齐解决”。
一笔一划绘就蓝图,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梅溪街道加强与联合党委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使单个党组织的“独角戏”变成各领域党组织的“大合唱”,把更多资源整合下沉到基层社区服务和治理中,推动社会服务和治理重心下移至居民最需要处。
“全域党建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决不能搞花架子,必须实打实,让居民得实惠。”这位负责人说,接下来,梅溪街道将集结各方资源,探索建成梅溪街道“1+7+N”的党群服务模式,即以1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统筹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资源,联动N个共建单位,为辖区居民、志愿组织、社团组织、共建单位等提供完善服务,形成梅溪特色的党建服务品牌,为卧龙区全域党建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从“坐着听”到“走出去”
网格管理解决居民烦心事
优化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着力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
梅溪街道积极探索“党建网格”新模式,按辖区居民500户左右、人口1500人左右的规模,将下辖的7个社区划分为4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一个党支部,将生活、工作在网格内的党员全部“网”进党组织管理。同时,以楼院为单位,建立“两长四员”队伍,致力构建“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政府与群众沟通“零距离”。
网格之上,梅溪街道的党员干部逐渐由以往的“坐着听”转变为“走出去”。
辖区一些背街小巷以及无物业管理小区的照明问题一直是不少居民关注的焦点。路灯虽小,却关乎大民生。“两长四员”们经过对辖区内7个社区的“盲区暗点”摸底、排查后,梅溪街道筹资十余万元,投入背街小巷亮化工程,安装300余盏太阳能灯,保障了居民夜间通行安全。
“党建网格”一盘棋,落子布局、棋盘走势全在纵横之间。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梅溪街道充分发挥社区网格管理优势,整合辖区机关、物业企业等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人员排查追踪、环境卫生整治、居家隔离人员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疫情联防联控。
依托社区网格化,梅溪街道各个社区均组建一名社区干部带队、三名党员配合、一名志愿者支援的服务保障后勤队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三定”制度,工作人员和居民线上密切沟通,线下“跑腿”相助,始终站在疫情防控一线,切实做到了排查摸底在网格、隔离管控在网格、服务保障在网格,共同织起一张庞大的网,牢牢把握战“疫”主动权,为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筑牢严密防线。
“现在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管辖网格,听听群众有什么需求,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第一时间研究如何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梅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
良政善治能否成就一座城,居民的感受最直观。家住幸福社区的王大爷动情地说:“现在社区服务真是越来越人性化了,不管是啥闹心事,只要反映到社区都能及时解决,居住在幸福社区真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梅溪街道通过党建网格,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00多起,调成率达到9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梅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平台的成立,将为网格服务管理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引擎。张若瑜说,目前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已组建新时代实践中心、公共安全服务中心、党建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参与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青年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文体活动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九个中心。今后,将会有更多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党员志愿者联合起来,深入社区网格服务居民。
从“重硬件”到“塑内涵”
精育品牌满足居民新要求
居民需求日趋多样化,对城市基层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在探索党建新模式的过程中,梅溪街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一改社区党建重硬件轻服务、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将品牌理念植入社区党建工作,赋予了党建工作新的理念内涵。通过一系列党建品牌的打造,让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满满。
党员和群众需要什么,就创建什么项目、打造什么品牌。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梅溪街道在内容形式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把一个个党建品牌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项目,在下属7个社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党建服务品牌。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文化蕴含着社区的精神内涵。在文化社区走一圈,随处可见文化元素。墙壁上、花坛中、围栏上,文化元素以多样的形式造型出现,且形式可爱、内容亲切。
文化社区位于市中心,老旧小区多,加上丹尼斯百货、和城等大中型商超位于社区其中,商业文化气息浓厚。
梅溪街道依托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在文化社区大力创建文化型社区,以特色促发展,以活动强经济,把社区建设成有特色、高品位的特色文化型品牌社区,完成社区建设从粗放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无序到规范的重要跨越。
文化的“香”和“甜”滋养社区居民的心田。对于社区的改变,中建小区的王大娘深有感触。她说,以前大家在小区只有尬聊,现在可以和邻居一起翻翻书、学学书法,还能定期参加社区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生活质量比以前高多了。
文化社区党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下,社区将文化品牌细分为楼院文化、红色文化、书香文化、道德文化、节庆文化五大系列,利用不同的载体和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原来孩子在家,我们家长不知道教什么,送到社会培训机构学费太高,现在有了‘幸福课堂’,孩子在这里可以学习玩乐、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参加幸福社区“幸福课堂”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幸福课堂”是幸福社区的党建品牌,主要以辖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联合辖区单位市第十四小学和河南工院志愿者,每周日下午2:30至5:30开展活动。记者在“幸福课堂”的课程表上看到,兴趣爱好课、好孩子习惯分享课、育儿经验分享课、心理咨询课等课程一应俱全,每月都会根据不同人群灵活确定授课内容。
除了文化社区的文化家园、幸福社区的“幸福课堂”,建中社区的“119先锋队”、八一社区的“红马甲护校队”、新西社区的“互助一家亲”、梅溪社区的“爱心家园”、西关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等党建品牌也同样各具特色。现在,梅溪街道党建工作已形成“一社区一品牌”。
全域党建的推进,无疑将会为各个社区的党建品牌注入更多内涵。张若瑜介绍,通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他们还将着力打造“我与梅溪‘N+1’”社区治理倡导计划、“益动联盟”志愿服务项目、“青心向上”青少年公益联盟等多个特色服务品牌,提升合作内涵,全面升级党建品牌。
“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我们将以全市、全区推进全域党建为契机,大力推进联合党委规范化实体化运行,打造基层治理新方式,打响梅溪党建新品牌,让红色引擎成为基层治理‘幸福驱动’。”梅溪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信心满怀。(全媒体记者 陈东 王涵 于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