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民生资讯 > 正文

保险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深度认知 社会整体投保力度和意愿未能充分释放

2020-07-29 08:54:06    来源:河北日报    

保险业在疫情中的风险保障价值虽有目共睹,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保障作用仍未充分发挥。保险业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和家庭的补偿、稳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保险费总计增加3.7%,规模达到3.10万亿美金,中国全行业收入保费3.66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量超16.12万亿元,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在许多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保险能够发挥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尚未充分发挥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管理,较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救济为主、民间捐款为辅”的灾后救济模式,商业保险参与较少。如2008年,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0亿元,保险行业的赔款占比不足0.3%,大部分损失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以及国内捐款援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大量的经济支付是靠个人医保和国家兜底保障,真正由保险机构理赔支付的份额很少。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通过购置保险来转移相关风险的比例较低。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户均总资产规模161.7万元,户均可投资资产规模55.7万元。家庭总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比高达77.7%,金融资产配置占比仅为11.8%。而在金融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占42.9%,保险仅占17%。即在家庭总资产规模中,仅有2%的资产配置了保险。而从国内企业看,企业购买的财产保险较少。2019年,企财险在财险公司业务中占比不足4%,作为企财险附加险的营业中断保险投保率就更低。

由于缺乏对保险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深度认知,加上保险不是刚性需求,当风险发生时,人们多期望于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救助,社会整体投保力度和意愿未能充分释放。

另一方面,代理人薪酬机制决定了其以佣金为利益导向的展业方式,代理人信用被过度透支,导致行业容易出现理赔难、服务不足等问题,大众普遍对保险业缺乏信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会保险意识增强和实际保险投入的增加。

市场方面,我国现有保险的产品结构单一,其在危机风险管理中的社会性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突出问题在产品功能的定位失调,保险机构大量引入储蓄型保险产品,那些能够立足于未来风险防范、为消费者提供风险危机损失有效对冲保障的保险产品不足。寿险公司偏重发展理财型、短期储蓄型产品,意外、健康、养老等保障型业务发展不足。财产险公司“扎堆”发展车险,国家治理密切相关的责任险占比仅5%,远低于发达国家责任险1/3的市场份额。其他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保险业务发展程度还不够,例如取消类责任保险、营业中断损失保险、雇主责任险、货物运输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且这些业务在财险行业中占比很小。

保险是社会治理,特别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保险也是一种市场制度安排。全社会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风险防范管理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全社会的风险与保险意识。除了公众健康意识增强外,还应引导社会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的保险防范,从健康险自觉扩展到参与各类灾情保险。

保险业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应对重大风险危机的保障角度出发,加快发展有效保障公众利益的保险业务。如重点围绕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风险高度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完善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有效保障公众利益的保险业务,重点包括自然灾害险、农业险、动物疫情险、巨灾险、重疾险、意外险、企财险特别是营业中断险和取消险、责任险等。记者 任国省

 

上一篇:北京将申领失业补助金 根据申领时间实际发放时间最长可至2021年3月
下一篇:疫情之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新观察 线上招聘有优势也有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