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让无障碍设施建设做到真正无“障碍” 让残疾人日常生活更加“通畅”

2020-11-30 09:21:15    来源:河北日报    

直升电梯长期故障维修、盲道被车辆占用、斜坡通道直上直下、专用厕所堆满杂物……这些情景常常被人们忽视,却给不少出行的残疾人带来心酸和烦恼。5月19日是第29次全国助残日。受访的残障人士和专家表示,除了继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外,更应该唤醒那些“沉睡”的无障碍设施。(据新华社5月19日报道)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特殊产品和服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助残,而是各方面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标准等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出台了475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02个地市、县系统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有的甚至已经“沉沉睡去”。比如,一些地方的盲道都是断头路、Z形路、迷宫路、陷阱路,或者被车辆、摊贩等占用;比如,一些公厕中的残疾人专用设施已经损坏多时,或者已经关闭、暂停使用……这样的无障碍设施不仅不能给残疾人提供方便,反而“障碍”重重,给残疾人设了卡、添了堵,有的更是直接沦为有名无实、应付差事的“样子工程”,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和“通畅”程度,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无障碍设施必须无“障碍”。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切实建立健全相关规划、施工、投用、维护等工作机制,真正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得“畅通无阻”、维护得“完好无损”。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爱护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消除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如此,才能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让残疾人日常生活更加“通畅”、顺心。(周丹平)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无障碍设施建设

上一篇:医生为救乘客用嘴吸出800毫升尿液 不尽快排出会有膀胱破裂危险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