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正文

朝阳医院原副院长讲述RICU医护团队:让每一次呼吸都有重生的意义

2021-01-19 11:37:50    来源:财讯网    

俗话说“琵琶轻扫动人怜,须信行行出状元。”热爱工作,精通业务,每个职业都可以造就优秀的人才。广大青年要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和一流的成绩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第一线、项目研究的前沿,接受培训,增长才干。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了一系列对“中国梦想”实践者的访谈,与年轻网民分享中国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励志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想”补上精神钙,打造一个以青春为己任的青春国度和民族。

“中国梦”践行者“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系列人物专访第三期

朝阳医院RICU:年轻的金牌团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全体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早晚班交接。

“8个床位的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过导气管接受机械通气。模式为正压通气、二氧化碳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氧浓度为100%,氧合指数为65,夜间俯卧位通气10小时。今早血气分析的氧合指数是95。病人目前没有发烧……”

每天早上8: 00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全体医护人员早晚交接班时间。51岁的朝阳医院原副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童朝晖在认真听取了所有患者的病例报告后,开始了北京朝阳医院RICU“院长查房”的例行工作。

“1988年来到朝阳医院,1991年开始参加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准备工作。应该说和他们一样,我当时还是个小医生。”站在镜头前,朝阳医院原副院长看着部门里忙碌的年轻面孔,眼里全是他25岁的身影。

北京朝阳医院RICU,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年轻团队。作为国内知名的呼吸科,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呼吸支持技术体系,在无创通气手术技术及应用指征、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肺保护性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呼吸衰竭和危重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支持手段;承担了全国各地专科医师和护理教育的学习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呼吸支持技术和危重护理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为提高危重病人的存活率和预后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里,每一次艰难的呼吸都被赋予了重生的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老百姓吃了这么多年酱油,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下一篇:提前布局 无惧挑战 爱贝教育发力信息化建设逆势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