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通讯员 张刚
6月9日,位于市南区中山路106号的上街里游客服务中心“老街里银龄先锋服务站”,一名精神矍铄的银发老人,正身披志愿者马甲,熟练地为游客讲解着老街里的人文景色,幽默风趣的话语,信手拈来的史料,引来游客们的交口称赞。
(资料图)
“老干部对历史城区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感,他们以前是城市建设的奉献者、亲历者和见证者,现在更是城市更新的指导员、联络员和监督员,通过助力城市更新贡献银龄力量、展现银龄风采,大家也在新的历史坐标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二次升华。”市南区委老干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精心布局“微驿站”,街巷之间拓展“幸福地图”
作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根与魂,市南区是岛城的城市符号和历史文化象征,更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主战场。
在历史城区复兴蝶变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市南区的离退休干部积极投身其中、融入其里,与老城区一起重新焕发了“第二春”和“新动能”。
“昨日繁华,今朝似锦”,更新后的中山路迎来高光时刻。老街里的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串联成独特的游览线路,老干部“微驿站”遍布其中,以“小驿站”释放“大温暖”。
“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后,到岛城游玩的游客日益增多,伴随着服务游客和帮助游客解决问题需求增加,我们依托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和五个咨询点,成立了老街里银龄先锋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2-3个指导团成员,主要承担为游客提供便民服务,给予年轻志愿者工作指导,帮助游客规划旅游线路和指引旅游景点。”中山路街道离退休干部综合党委书记、老干部协会会长宿韶华说。
宿韶华介绍市南区“6020红色集结号”志愿服务项目
老干部“微驿站”锚定枢纽、多点分布,依托市南区中山路街道“中山红”党建活动中心设立“6020红色集结号”老街里驿站,集合红色地图、老城书角、“老青岛情怀,老街里温度”志愿项目等资源,带动老同志爱老城、聚力量、促发展;借助游客服务中心、咨询点岗亭等设立7个老街里银龄先锋服务站,配备“百宝箱”、急救箱,用小小的充电器、针线盒、口罩、急救包等贴心服务游客;服务站配备微波炉,夏季常备花露水,冬季常备暖宝宝,暖心关爱劳动者。老干部们主动请缨、分批上岗,热情接待、耐心指导,让“微驿站”成为老街里共建共享的“连心桥”。
中山路街道泰安路社区老干部协会成员邹建华介绍广场游客咨询点工作
中山路街道离退休干部综合党委委员,中山路社区老干部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杨东旭和其他3位老干部,组成了中山路街道中山路社区银龄服务分团,平日里在上街里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服务,“这个站点位于中山路的中心位置,也是这条路的最高点,平常人流如织,我们根据游客需求设置了百宝箱,有微波炉、充电器、药品等,还设置了饮用水热水器、妇婴休息区。我们和年轻的咨询工作者一起,把这里打造成游客温馨的港湾。”
杨东旭介绍老街里银龄先锋服务站工作情况
正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以“生·长”为题展出的市南区离退休干部摄影作品展,通过记忆、传承、嬗变、力量四个篇章,用光影带领大家领略老街里的“前世今生”,触摸青岛历史,品味老城时尚潮流,感受老城生长力量。
青岛市摄影家协会顾问、青岛大画幅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隋以进为小学生们介绍摄影展
联合组建“志愿队”,举手之间传递“市南温暖”
百年岁月赋予老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市更新擦亮老城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市南区积极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政治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在多彩实践活动中发光发热。
“传帮带”常表率,建好“银龄先锋指导团”。在各个服务站配备2-3名指导团成员,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带教指导,搭建起离退休干部与青年群体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老干部在志愿活动中的言传身教,增加年轻人对青岛老城文化的认识、认同和传播,激发青年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展示老城新貌的热情,推动“人潮”重回老城。
杨东旭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年轻志愿者提供业务上的指导,老同志都住在附近,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楼、每一个院、每一个树都了如指掌,尤其是附近的公交站点、三条地铁线和青岛火车站都非常了解,也有能力为年轻志愿者提供指导,大家共同提高,服务好游客,来振兴老街里这个崭新的旅游区。”
“本地通”常上岗,当好“银龄先锋解说员”。老干部作为发起人,面向“老青岛”招募懂青岛、爱老城的义务讲解员,共同加入“老青岛志愿服务群”,走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面向青少年研学和来访参观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刻感知讲述老建筑,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爱上老街里、品味老味道。
“巡查员”常发力,做好“银龄先锋啄木鸟”。引导广大退休干部关注老城区环境秩序,包片开展“争当文明拍客 擦亮城市底色”活动,“线下治”与“线上智”双管齐下,小问题随手解决,大难题注册“文明青岛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上传线索,用“啄木鸟”的眼睛和镜头,“啄”出问题、“啄”出成效、“啄”出城市更新新面貌,以实际行动助推城市环境提升、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我们成立了老街里银龄先锋啄木鸟队,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每个社区派一名老干部作为啄木鸟队队员,对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问题,随时发现、随手解决、随时处理,给岛城旅游环境做出老干部的贡献。”宿韶华说。
共同谱写“新精彩”,俯拾之间皆是“活力未来”
老干部们关心关注老城区的更新发展,他们热情高昂,在不同层面,以不同角度,自觉主动在不同岗位发挥“常青藤”作用,积极为老城区焕发新貌献计献力。
真挚的情怀与城市更新“同心同德”。“只要有需要,我可以随时搬走”,面对老城区更新改造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违建拆除、片区搬迁等工作,众多长期居住在此的老干部,为了中山路更好的发展和未来,带头并带动群众响应征收工作部署要求,为老城区的新发展腾出宝贵空间,助力市南区盘活土地资源、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让往日繁花再现当下繁华。坚持长期关注老街里的发展,积极响应“上街里·讲里院故事”征集活动,为孙辈、为年轻人讲述青岛历史和老城故事。
“我们的节日”与城市更新“双向奔赴”。市南区邀请离退休干部参加“2022青岛·市南首届上街里啤酒节”特邀专场等活动,让老同志切身感受到上街里的回归、老城区的复兴、市南区委区政府盘活老城的初心和决心。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2023年元宵节“老城区启新篇 老干部逛街里”活动,老干部们既可以走出家门,“打卡”老街里,身临其境感受老街里的袅袅烟火气,也可以通过3D实景地图、视频、图片等,线上“云游老城”“漫步街里”,感受传统老街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老干部们用相机、画笔记录自己眼中的老街里景象,表达对市南区的热爱与祝福,为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
独到的创作与城市更新“相得益彰”。“花样爷爷”沈明书花甲之年开始“触电”直播,边走边说,从文化名人到自然风光,从建筑艺术到老街里涅槃重生的变革,单期直播120多万的点击量让他变身“网红”,在与央视合作的网络直播中,他以“百科辞典”式讲解向世界展示青岛的老城新貌,解锁新青岛的“流量密码”。
沈明书边走边说,介绍老街里建筑
退休教育专家变身老城历史专家的侯修圃,遍寻青岛老街里的大街小巷、挖掘老青岛的人文历史故事,出版了《鲍岛随笔》《观象居》《青岛老路》《青岛风情》等回味青岛往事的书籍,通过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展示的不平凡的老青岛、老街里,为游客提供一本参照,为年轻一辈送上一份精神食粮,解锁老青岛的“长青密码”。
侯修圃介绍老城历史
城市更新建设亲历者变身老街里宣传者的李庆,把对这片老街里深爱写进了《老街里》《老青岛大鲍岛》《琴岛之夜》等彰显青岛元素的专属“情歌”里,写进了《风貌是金》等体现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情书”里,老故事与新艺术深度融合,更好地传播老城故事,展现老城魅力,解锁最青岛的“情感密码”。
李庆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为小学生们介绍老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