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4月3日,在潍县路19号南院内,刚办完长桌宴的桌椅还在院内,暗红色的木质围廊、地面铺设长条,配以暗黄色的墙面,整个建筑古色古香。作为青岛最大的里院综合体,潍县路19号项目在经过修缮后,其南院已对外开放,目前北院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4月底全面交付,将打造青岛最时尚活力的里院商业综合体。据了解,改造后的潍县路19号将以新身份“太兴里”与市民见面。
(相关资料图)
古典与潮流融合
站在四方路上,潍县路19号以此为界,分南北两院,南院是L形里院,北院是传统回字型里院。
进入南院的第一进拱券,宽敞的拱券两侧摆放着西红柿等蔬菜绿植,充满了生活气息。穿过拱券进入院内,人们正忙着打理着各自的摊位,这里与院外仿佛两个世界,一动一静。
穿过第二进拱券,院内更加安静,红漆木廊、石材铺地、白色墙面,有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在此拍写真,仿佛穿越进民国时期的青岛。记者耳边不时飘来游客们“修得真好”、“这里好有感觉”的感叹。
再进入到内院,视野豁然开朗,一个偌大广场将里院与外部链接,广场内的雕塑引来不少游客打卡,广场一侧的NO.19 国际啤酒酒廊为这里增添了时尚潮流的气息。
酒廊主理人王一民介绍,“19”用青岛话说是“要酒”,与产品刚好契合。酒廊里有来自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100多个品种啤酒。有适合男士、女士口感的啤酒,也有经过麦芽发酵的0度啤酒。
王一民介绍装修完成后,将会有一间房间专门陈列不同国家的啤酒,类似一个小型啤酒博物馆。未来还将利用酒廊门口广场,搭配音乐演艺,将这里打造成氛围感十足的酒廊。
除广场内开了酒廊,南院沿街也开了不少商铺,以餐饮业为主,且既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兴业态,也有符合老人们需求的餐饮类别。
南北两院合称“太兴里”
北院是回字型里院,北院沿街商铺外立面已经修缮完成,部分商铺正在施工,推开正在施工的商铺店门,工人们正在铺设地板,据其介绍,只剩这件房间的地板没有铺设完成,其余店铺已完成。
穿过房屋进入走廊,工人们正在回字形院内施工,将装满砂石的推车向外运。
记者发展这里走廊外侧的乳白色栏杆很有特色,高小明介绍,其实这里的栏杆原本就是这种水泥质乳白色栏杆,他们按照原来的样貌采用原工艺、原形制对围栏进行复原。
在用好旧材料的同时,项目团队还探索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的有机结合,研究改进施工工艺和技术,“针对项目的老旧墙体,采用水洗砂工艺进行修复,历经十几道工序,让加固后的墙体呈现出与原墙体相近的观感。”指着外墙高小明说。
“你看这个墙上的宣传标语就是原来的,我们最大限度保留了下来。”指着北院一侧外立面上的标语高小明说,记者仔细观察,由于年代久远标语已斑驳难辨,隐约可见“金属材料机械设备”等字样。还有旁边的“衬衫厂青岛支店”等字样,都做了保留,“对于这种有年代感的字样,我们不做干预、原样保留,留住历史的韵味。”
高小明介绍,到4月底北院已征收项目预计全部完工,未来南北两院合称“太兴里”。
据了解,未来,太兴里将围绕“创意美食空间”、“美学社交空间”和“微醺主题街区”三大主题定位,引入一批时尚餐饮、特色酒吧、文创艺术机构,“长”出新业态、带来新生机、重现国潮范,成为青岛最时尚活力的里院商业综合体。
修旧如旧
“为保证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主要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最大程度保留原形制,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整体修缮,对于墙体原本的木梁、老部件尽可能保留,实在破损比较严重的,也会采用同形制的木材进行复原。”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四公司项目负责人高小明告诉记者介绍,这也对维修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以石材铺地为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石材进行标号,然后逐一收集存放,在建筑主体改造完成后,再进行原位铺设。”高小明介绍,但由于历史悠久,部分石材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已经存在损坏缺失,他们就根据保留下来的石材的样貌、石质、纹理等进行多方面采购收集,找到与其样貌、年代感相似的石材,进行铺设。
除了石条需要修复,木质楼梯更是修复的重点。高小明介绍有一处楼梯由于时间久远,损坏严重,而原来的楼梯比较狭窄,不满足消防要求,所以他们根据现行规范,重新对楼梯进行改造,采用榫卯工艺、不使用一颗钉子,采用原工艺、原形制对楼梯进行复原。
“此次修缮中,项目结合市级规划“一栋一策”保护性修缮具体要求,在保证风貌要素的前提下,主要采用改善为主的保护方式,深入发掘青岛历史文化,尊重街区民俗文化及建筑本身在各个历史年代遗留的信息符号,做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高小明介绍,为此项目团队还特别编写了价值要素保护手册指导现场施工,这在青岛属于首创性的举措。结合价值要素保护手册,项目原有的木梁、木檩条等木结构以及红瓦、红砖等,修缮中都进行了最大程度地保留,糟朽严重的木结构则采用局部更换、以大改小的方式予以加固。
新青年回归老城区
随着老建筑修缮的完成,业态也在不断完善;而随着老城区不断复兴,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此置业投产,在太兴里开了“木滋嗒味”菜馆的王蕊就是其中之一。
王蕊1987年生人,和老公都是老青岛人,“我住在湖南路上,我老公家在北京路上,小时候学校不管饭,中午都在这一块吃饭,吃遍了这周围的每一家餐馆。”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王蕊满是怀念。
工作后,王蕊和父母搬离了老城,结婚后在崂山买了房子。“其实长大后我们很少回来了,人气少了就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王蕊说,转机发生在去年年底。
已经做餐饮行业多年的王蕊,和老公在青岛已经开了3家本地菜馆,正要寻找第四家店址时,听闻老城在招商,就和老公过来看看。“这里变化太大了,人流量多了许多。”对老城区有着浓浓情怀的王蕊很快就决定将他们的第四家店放在老城区。新变化带来新气象,经过逛街里、逛春天各种节庆活动,老城区维持了极高的人流量。
“现在的老城大变样了,年轻人愿意来逛了,老青岛人也想来寻找回忆,来我们店的客人经常是年轻人带着老人,老人们在这里相互聊天,回忆过去。”
王蕊的婆婆还住在北京路上,距离小店步行只需5分钟,“这种感觉真好。老城区的安静让人着迷,老城区的法国梧桐给人浪漫的感觉,这里的氛围非常美好。”
美好的感觉让王蕊萌生了在老城买房的想法。“我们现在每天从崂山过来路上需要50分钟,由于孩子也在这边上学,所以我们在考虑准备在老城买一套房子,在这边生活。”王蕊说。
有这样的打算,还基于王蕊对老城的发展充满信心,记者采访当天是周一,中午王蕊的店内还是座无虚席。“周末店里的客人更多,希望这种火热能持续,我们也要做好本地品牌,让来青岛旅游的外地人爱上青岛菜。”
“老城区这边唯一欠缺的就是商业综合体,但目前也在不断改善。”王蕊说现在和他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很多,都希望能找回小时候的感觉。
老居民忆老城
赓续青岛城市文脉
在采访中,一位身着中山装、头戴毛呢小帽的老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对问路的路人时常主动上前指路。
老人姓王,今年86岁,是位老青岛人,但他却在济南生活了近70年。
1955年时年17岁的王老先生从青岛港务局调到济南工作,就在济南工作生活到现在,但他对青岛的感情一直没变。退休之前经常回来小住,退休后每年都会回来住一个月。
“我老家在高密路4号,征收之前,每年回来我们都住在老房子里,房子征收后,每年回来我就和老伴还有两个女儿住在天津路上的快捷酒店,感受下老城的变化,也能看看每年必看的中山公园樱花。”
“这里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在以前想到想不到。”对于近几年老城的变化王老先生不禁感叹,“去年由于疫情没能回来,前年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地铁,今年回来地铁已经能开到家门口了,简直是不可思议。”王老先生说,尤其今年回来,老城区变化太大了,“昨晚太兴里还有长桌宴,非常有烟火气,太平路上还有音乐团,那个鼓点打的非常鼓舞人心。让老青岛人非常感慨。”
太兴里作为青岛最大的里院综合体,在现存的风貌建筑中,是价值要素最多、保护最完整、元素最齐全的里院群落。修缮后的太兴里,聚拢空间活力,激活场地引力,引入许多潮流业态,改变了原本里院陈旧、颓败的印象。
“太兴里的修复,是青岛烟火气的延续,也是城市人文历史的传承。”对于城市更新,青岛文史专家鲁汉如是说。
鲁汉介绍,太兴里在修缮过程中保持了原本的建筑样貌,也打造了南面下沉小广场,拥有了很好的空间设计。“建筑修缮只是老城复兴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但是后续还需很多工作,我们需要赋予里院最具青岛特征的元素,赓续青岛的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