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媛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青岛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持续推动数字化变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深度耦合,取得显著成效——
(相关资料图)
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百强榜第一梯队;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梯队;“青岛政务网”连续十五年位列副省级及地市级城市政府网站前三名;数据开放水平连续三年位列副省级城市前两名……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擅长把握机遇的青岛,正乘势而上掌握主动,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奋力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区。
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
数字政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
政府服务,彰显着一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治理能力。青岛市通过数字化变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了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优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一朵云”“一张网”“一个数据中枢”“一个视频共享平台”——青岛以强大的基础体系为支撑,建设汇聚基础数据50余亿条、视频监控资源23余万路,市级部门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9.7%,日均流转公文30余万件,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全面推进“全市一个数字机关”建设,实现省、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机关电子公文运转全覆盖,推动梳理全市数字机关业务事项3400余项,网办率达100%。
数字政务的落脚点,还是融入居民生活。青岛推动“一网通办”改革,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需求,通过流程再造、系统重塑,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除纳入“网上可办”负面清单的事项外,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持续保持100%。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汇聚279类3000余万条电子证照数据,实现11322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使用电子证照证明办理,推出无感审批事项348项,我市成为全国电子证照联动应用数量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城市。建成全省首个“一码通城”综合服务平台,发布首个市级“居民码”应用,上线9大领域33个应用场景。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青岛的城市治理能力飞跃提升。“一网统管”治理围绕满足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建成“城市云脑中枢”,汇聚18.9万项数据资源、接入455个应用场景,赋能16个多跨融合应用场景建设,将各级各部门“千条线”业务纳入一网统管,构建“平战结合”的一体化城市管理体系,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以城市管理为例,“城市管理一张网”月均流转处置城市管理类问题从14万余件上升至62万余件,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相关做法在住建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交流会上做经验交流。
惠民服务数字化转型——
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数字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字化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社保,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是生活在青岛的幸福感的直接体现。近年来,青岛数字化变革始终聚焦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加快教育数字化,让群众少跑腿。围绕解决义务教育招生报名过程中材料造假、繁琐等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实现入学报名“零证明”“零跑腿”。整合教育内部业务资源,建成“全市一个教育平台”,为全市师生、管理者和市民提供“一站服务”。
加快医疗数字化,让就医更便捷。围绕解决群众看病报销排队等待问题,实施“就医付费一件事”“医疗费用报销一件事”改革。全力推进“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建设,接入235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52家)、10个区(市)平台,推动全市医疗机构间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和全市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加快交通数字化,让出行更便利。围绕市民高效停车、群众畅通出行需求,推动“全市一个停车场” 应用场景建设,推动“青岛停车”微信小程序和“青岛停车APP”移动服务软件建设,接入超过2200个停车场、56万余个停车泊位。全面优化城市区域、路段、路口交通组织63处、802个路口信号方案4942次,全市交通运行健康指数居第Ⅱ类10个城市首位。
加快社保数字化,让养老更贴心。围绕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零打扰”“应认尽认”需求,全国首创社保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打造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无感知、零打扰”认证服务体系,社保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率达96%,最大程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社保服务需求。
加快住房数字化,让居住更安心。围绕市民群众高质量社区生活需求,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升行动”,累计158个社区纳入省支持建设智慧社区名单,建成超过200个智慧社区。强化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将其纳入新建住宅项目土地出让和老旧小区改造常规条件。探索形成企业代建、物业自建等多种智慧社区“自造血”建设模式。如,市北区出台“红色合伙人”政策,打造出智慧安防建设“南山模式”,在省智慧公安联合创新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特别创新奖。
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各行各业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青岛市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持续推动数据开放,数据开放指数位列全国前列,其中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全国第一。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建设,建成公共数据运营平台,推动6大工程、28项重点任务实施。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以“原始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方式面向社会主体提供数据服务,现已上线金融、医疗等专区。金融方面,利用信用数据直接支持金融机构贷前审查、贷中放款和贷后跟踪等,涉及综合资金1600多亿,获批全国“信易贷”4个试点城市之一。医疗方面,落地医疗数据与保险业务融合创新产品,将几天核保时间缩短为3-5秒,实现精准核保、快速理赔。积极构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全域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场景扩容和应用模式创新,开放应用场景突破60万个,流通业务累计93亿元,线下消费笔数位列全国试点省份第六位。
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建设,实施名品、名企、名园培育工程,134个产品获评第六批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累计4家企业入选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31家企业入选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百强,累计认定市级领军、高成长性软件企业179家,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3个专业园区挂牌运营。制定《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精准实施“补链、强链、延链”,靶向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累计上线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以上,形成“一超多专”平台发展格局。1000家企业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新建10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工信部批复。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0个、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78个,建成10家智慧畜牧也应用基地和4家智能牧场。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港口方面,率先建成全球首条智能空轨试验段;在金融方面,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业务、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数字化融资租赁”业务、全国首个“惠民保”数字人民币应用等创新应用场景,位列2022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金融科技”分榜单中全球第20位、国内第5位。
数字“新基建”——
打造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城市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换代,数字化变革也不例外。政务数字化、惠民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必须有全新的基础设施作支撑,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青岛已构建一流的通信设施。去年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路由跳数减少4跳左右,时延降低到12.4毫秒,提速64.97%,丢包率趋近零。建成“千兆城市”,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3万个,城乡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100%,50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近40%。
青岛已构建一流的算力设施,围绕国家一体化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成功创建省级一体化算力网络核心节点,建成商业大中型数据中心8个,边缘数据中心30个,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4万个,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建的电信青岛云基地是中国电信集团全国三大云计算基地之一,移动数据中心是北方沿海最大的数据中心,联通数据中心是全省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
同时构建一流的传统设施。青岛围绕推进交通、水利、市政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构建起泛在连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交通领域,全省首条、国内一流的“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智慧一级公路示范工程已经动工建设。水利领域,完善部署雨量、水位、流量、水质、水利工程智能监测设施。能源领域,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充电设施保有量达4万个;完成国内首个35kV智能断路器柜5G通信接入,实现5G对光纤的替代。市政领域,启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推动桥梁、燃气、热力、供排水、综合管廊、地铁和隧道等设施智能化升级,初步实现物联感知设施信息共享共用、预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