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产经综合 > 正文

援沪手记:我们是“舱友”

2022-04-24 09:56:06    来源:新福建    

“不好意思,让我先好好睡一觉。”队员兰才凤在生日当天婉拒了屏山君的采访。抵沪第十一天,身为组长的她才给自己安排了第一次轮休。

这是福建援沪医疗队接管上海世博方舱的第二周,工作推进有条不紊,全队上下终于有机会歇口气。也在这周,上海每日新增感染人数终于从2万多的持续高位上滑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借着这喘歇的机会,屏山君和大家聊一聊这座有着7000多张床位的世博方舱里,近来发生的故事。

4月18日,一辆满载队员的方舱通勤班车。

一、重压

“武汉方舱一般才一两千个床位,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床位数也差不多。七千张床位,这还是第一次。”一位曾带队参与援鄂抗疫的领队感慨道。

屏山君了解到,虽然医疗队队员大多有参加援鄂、援厦、援莆等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经历,不少人还是从泉州抗疫一线转战上海,经验很丰富。但这次从明确任务到全面接管,短短不过一天,大部分队员还来不及“热身”就直接上岗。

“大家信心满满……然而到了世博方舱,现状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队员刘青的工作日志里记录道。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患者、甚至同队伙伴也才认识几天……所有人都觉得“压力山大”。

4月15日,两位全副武装的“大白”在舱内交流工作。

压力,首先来自院感风险: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极强。

即使有过援鄂经历,队员林清华也坦言,首次进舱时仍然很紧张:“穿戴全套的防护装备,打开舱门走进去那一刻,呼吸都觉得困难。”

接管初期,方舱及驻地的感控警报频发,可谓每日一惊。一边完善感控措施,大家一边硬着头皮上。

压力,也来自患者。

4月16日午夜11时,灯火通明的世博方舱。群居、24小时不熄灯、移动厕所、无法洗澡……世博方舱生活条件有限。

再加上接管初期,流程不熟、磨合不畅,一定程度加剧了舱内的紧张气氛。

与焦躁的患者甫一接触,“大白”们就成了所有负面情绪的直接宣泄对象。

二、疾行

一位警察在护士站维持秩序。

小部分患者的不配合,让一些队员的心情一度跌落谷底。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笑着再冲上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志愿选择来这里的情怀。”一位领队在工作群里对战友们发出鼓励,“共担风雨,我,和你们在一起。”

同时,医疗队发出了《致世博方舱全体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最需要的是相互的理解包容。

4月16日,两位患者在护士站咨询。

在担心与质疑的嘈杂声中,“大白”们一遍又一遍、冷静而耐心地安抚解释,同时不忘微笑着关心患者的身体、心理状态。

“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着急,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早点回家。”从援泉一线转战上海的队员章晓芳说,“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舱内负重前行,舱外争分夺秒。

世博方舱之前的两支医疗队均只驻管了几天,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完善;信息系统中,一些统计数据与患者实际情况不匹配;出舱流程多方尚在磨合,存在梗阻;物资保障、感染控制……哪哪都是困难。

最初的“鞋柜”

后来的鞋柜

“我们是来帮忙的。没有困难,我们来干嘛?有困难,自己先想办法!”医疗队临时党委发出号召,“党员要亮身份、作表率。”

医疗队迅速完善了组织架构,以问题为导向,抓紧一切时间梳理流程、厘清信息。

每个人都在努力发现问题。就连屏山君这样的“小白”,都被医疗队专门叮嘱,“采访时如果发现什么问题,请一定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在努力解决问题。工作微信群里、碰头协调会上,反映的问题很快有人回应,甚至候车时,屏山君听到的闲聊,也是三句话两句不离工作。

得益于感控工作组的“强迫症”,物资堆积如山的临时仓库也实现了严格分区、有序管理。

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进舱速度慢——调整更衣区布局、增配全身镜;

护目镜起雾——提前用碘伏内涂镜片阴干,换装随时可取用;

感控设施不够——多方筹措、就地取材、设法改造;

通勤车辆和司机不足——通过私人关系借来司机、车辆,还不行,自己当司机;

夜班吃不上热食——后勤队员借来酒店大锅,熬热粥给夜班队员当宵夜……

这场持续一周的急行军,所有人肩并肩:需要加班,没有二话;需要帮忙,一呼百应;有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有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的,有晕倒、脱水、不适的……

4月17日凌晨,换班的队员们匆匆步入方舱。

三、舱友

全力磨合协作下,世博方舱的日均出入院人数稳步攀升,最终稳定在2000人上下的 “高周转”状态。

这周,上海的气温在骤降十度后,开始逐渐回暖。一如舱内的温度。

回暖,大概是从一块巧克力开始的。

接管方舱的第四天,H2舱1区的护士台收到一封信和一块巧克力。回答完患者们的咨询,队员许益丹才有时间瞄一眼。就这一眼,她差点当场破防。

“这些天我看着你们入驻以来经历的委屈和艰辛,我真想去抱抱你们!”一位即将出舱的患者在信上说。

许艺丹给信拍了张照,就把巧克力和信还了回去,“很遗憾,根据感控规定,我不能带回去”。(许艺丹 提供)

分享到工作群里的感谢信,犹如久旱后的甘露,医疗队里沸腾了——原来我们的付出,大家是看得到的。

也是从这块巧克力开始,患者的感谢纷来沓至,“谢谢你们,辛苦了!”成了队员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4月15日晚,志愿者协助“大白”,给新入院患者分配生活物资。

屏山君在方舱采访时,发现好几位即将入舱的队员手里提着塑料袋,装着方便面、水果、零食、饮料。

“你们在舱内不是不能吃喝么?” 屏山君很好奇。

队员笑着解释:“这是给‘舱友’准备的。舱里的食品种类不多,我们就把自己的拿进去分给大家。”

瞧,“舱友”!这是队员们对舱内患者的称呼,多么温暖的一个词。

4月20日,队员们排队等待进入更衣区换装入舱。他们脚边的袋子里,装着与“舱友”分享的餐食。

(记者 张永定 吴旭涛)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