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产经综合 > 正文

环球播报:你知道吗?福建海底有这些宝贝!

2022-09-05 19:02:25    来源:新福建    

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消息,位于福建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将于近期全面展开发掘工作。一大批元代龙泉窑瓷器,有望在700年后,滤沙去泥、重现世人。本次水下考古,将为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本次发掘的元代海船遗址,位于福建圣杯屿海域。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院组织开展相关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首次找到海船水下位置。


(相关资料图)

2021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发现水下堆积主要为瓷器和船体,尤其是船体两侧约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文物密集,甚至有成摞的瓷器堆积,且绝大部分可以复原;本次调查还采集标本近700件套,器类丰富,包括碗、盏、盘、洗、高足杯和香炉,以及龙纹大盘和双鱼洗等。

福建海底还有哪些宝贝,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水下遗址博物馆”

2022年6月16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我省水下考古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基地依托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与海丝文化而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大陆沿海首个国家级水下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福建乃至全国已知水下遗存分布最为密集、内涵丰富且文化面貌相对明确的水下遗存分布区。

出水沉船内的各类瓷器标本(资料图)

清康熙青花渔家乐浅腹碗(资料图)

从海底出水的越窑瓷器(五代沉船遗址)(资料图)

这些水下文化遗存的时代序列完整,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水下蕴藏文物品种内容丰富多样,被确认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水下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海域之一,是建设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实物佐证。

“碗礁一号”出水器物

平潭水下考古工作起始于2005年“碗礁一号”清代沉船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那年7月至10月,国家、省、市组成联合考古队,组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30余人,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克服了5个台风的干扰,出水1.7万多件精美的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开创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多个第一——

这是我国第一次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水下考古;第一次完全凭借我国自己的力量大规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3天开展现场直播,使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2007年发掘的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是海坛海峡第二次正式开展的水下考古,打捞了我国第一次出水数量最多的元代浙江龙泉窑瓷器,填补了这一瓷器外销路线的缺环。

……

海坛海峡位于大陆与海坛岛之间,这片海域暗礁遍布,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是世界上最强风区之一。千余年来,复杂的海况和星罗棋布的礁石、恶劣的天气,给海坛海峡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瑰宝。截至2021年2月,经水下考古调查确认的沉船遗址已达11处,是我国大陆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堪称“中国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在中国水下考古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

“碗礁一号”出水器物

在这一水下文化遗存发现的陶瓷器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外销瓷最多的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窑址的产品。这些产品通过陆路、内水运到港口,再装船到达海坛海峡后,既可北上经明州(宁波)港前往韩国、日本,或经台湾岛北部往琉球、日本,也可南下过泉州港驶向东南亚,足以说明海坛海峡是当年中国陶瓷贸易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和枢纽。

海坛海峡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沉船遗址,如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出水一批五代时期的浙江越窑青瓷;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出水一批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老牛礁二号”清代沉船,还发现日本明治时期的银圆以及清代铜钱……还有一些为沿途过往船只提供补给、避风和贸易的港湾,从而形成年代延续时间长、遗物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如小练岛东礁村水下遗址,发现大量宋代至清代的陶瓷器和固定船只的碇石等遗物。

“碗礁一号”出水器物

如果将海坛海峡水下遗存发现的各类陶瓷器,从它们的出水地点与同时代的同类型器物在海外的发现地相联系,就可以看出它们当时的目的地或路线图;再链接这些陶瓷器可能的出发港与它们的产地和窑口,便可大体勾勒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经过海坛海峡向世界各国各地区输送的各类中国贸易陶瓷,不仅作为日常用品融入当地的社会物质生活,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对当地的习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存自五代至清代,在此期间,不论是南来北往经过的(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还是从福州港口始发出行的(如“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这些航船都有可能在此地折“楫”沉沙,在海底留下历史的遗存,成为今日水下考古探索的遗产。

厦门开展首次水下考古工作

2018年,厦门开展了一次水下考古工作——为配合厦门第二东通道海上桥梁工程建设,市文广新局邀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福建省博物院、厦门市博物馆等,对大桥线位涉及海域及刘五店村避风坞、古码头遗址水下部分,进行先期水下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考古队潜水探摸

此次文物调查、勘探工作意义非同寻常。这不是在陆地上进行田野调查,而是深入水下去探寻失落的宝藏,对厦门而言,是头一回。

海上作业持续了13天,一平方公里多的工作区域被划分成A、B两部分。在A区第二东通道跨海大桥部分,考古队发现了3处水下疑点,随后,派出队员进行潜水探摸,确认了其中1处为沉船。从沉船的船型和焊接技术,以及腐蚀程度等方面研判,专家初步推测该沉船是近现代沉没的运输船,年代不早于民国晚期,对研究厦门近现代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具有一定价值。由于B区古避风坞淤塞严重,水位浅显,每次只能等到高平潮时,考古船才能进行大约一小时的物探扫测,由于地形复杂,部分区域物探船甚至无法到达。“每天出海前,都要预先查看当地的潮汐表。”厦门水下考古队领队、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梁国庆说。

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古码头遗址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保留有大量见证海丝辉煌的水下文化遗存。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博物馆、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共同合作,组织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调查工作队,正式开启泉州水下考古陆上调查。2015年,调查队传来好消息,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报告新鲜出炉。

调查中发现的瓷器

那么,调查究竟发现了什么?据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此次水下考古陆上调查新发现古代、民国至近代的沉船疑点和文物点共41处,复查深沪湾明末清初沉船、东海法石南宋沉船、惠安大竹岛清代沉船3处古代沉船疑点;搜集到从清代、民国至近代的航海针簿、海图等资料7部(复印件);走访了76处古代码头(渡口)。

此外,调查队还考察了濑窟、崇武、小岞东山、莲城、辋川、峰尾6处古城旧址及10处明清时期的烟墩(烽火台)旧址;调查了包括妈祖、临水夫人、水仙王等民间海神信仰;收集了沿岸古代航标、造船工艺、制盐工艺以及多方碑刻等海洋文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了一批出水出土文物,主要为陶瓷器、石构件、船板构件、铜器、铁器等。其中陶瓷器最多,器型种类多样,有碗、罐、盘、碟、壶、虎子、瓶、军持等,釉色有青花、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釉、黑釉、绿釉等;从年代上判断,最早的为南朝时期,其余大多为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从产地上看,大部分来自福建,也有来自江西、浙江等地的陶瓷器,甚至还有一些外国瓷器。

近年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的水下考古取得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丝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福建水下遗存亦丰富,仅登记在册的就有50处左右。包括,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已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的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

来源:新福建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福建日报、平潭融媒体中心、厦门日报、泉州晚报、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