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写股市频率明显下降,不少投资理念偏激进的男性读者对我不太满意啊哈哈哈~
主要是我自己关注股市时间变少了,因为烂泥扶不上墙,涨一天又给你跌一天,或者涨一天能跌两天,天天炒概念,存量资金在各个概念板块里转来转去,对散户很不友好,对价值投资者和定投坚持者更不友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多说无益,只有一个字:熬。
但跌到现在,我也不想再熬早就馊掉的鸡汤,或者跟你讲一大堆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就简单聊两句估值。
估值有很多分析方法,因为是“估”的,不管哪种方法,都只能毛估估,当做参考,那我就讲一种小白最容易听懂的。
股票的本质是一家公司的所有权。
上市公司,是中国规模相对较大,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公司。
由一堆上市公司所组成的指数,可近似看成整个国家最优秀企业的状况。
指数增速,应该也和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匹配,这才是合理估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沪深300指数(沪指太老,计算方法有无法挽回的历史性结构问题,中证500则相对小了点)。
国家GDP增速,也是由千千万万企业的业绩增速构成的,中国最优秀的300家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速(会不断剔弱补强,动态调整),再不济,也不会比全国GDP增速还慢吧?
好,我们不另加buff,就按GDP增速算,来看看2004年沪深300指数诞生以来,对标19年来的GDP增速,理论上,现在的合理估值大概是多少。
如下图所示——
沪深300基期2004年12月31日,基数1000点,所以算起来很容易,从2005年GDP增速开始累进。
今年还没过半,但IMF预测中国GDP增速为5.2%,上周世行对中国经济最新预测更乐观,预测增速上调到5.6%,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
好,我们就以相对保守的5%计算。
到2023年末,沪深300合理估值应该在4300点左右,这波下探最低跌到3777点,偏离度为-12.3%。
对比历史上的几个大底,偏离度最高的是2005年和2014年的大底,分别达到-27%和-20%,紧接着就是过去20年唯二的两场公认的大牛市(2005.7-2007.10,2014.6-2015.6)。
说明熊市里“弹簧”被压得越紧,物极必反,紧接着越有可能“弹簧”反弹越厉害。
排第三的就是2018年四季度那次历史大底,-18%。
但随后两年的大行情,到底算不算全面牛市,市场有很大争议。
那是5年前的事,很多老荔枝应该和力哥一起亲身经历过,还记得当时力哥拼命给大家打气,让大家坚持买买买吧?
可惜到最近几年,因为疫情等因素的反复困扰,A股又出现了不断倒车接股民上车的“悲惨”景象……
但从这个指标看,现在A股的估值,已经和去年10月底的那个大底,非常近了。
这波杀跌是不是就是新的历史大底,我不知道。
过了下一个历史大底,还有多久市场才会回暖(而不是虽然没继续创新低,但一直在磨底),我也不知道。
但至少现在上车,就当长期储蓄,心里不会太慌。
突然想聊这话题,是因为现在网络情绪实在太丧,博主随便说两句积极正能量的话,就会引来多数粉丝呵呵,一提起躺平不生娃之类的,就有无数人点赞。
这种丧,虽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的情绪也很丧),但我还是觉得过头了。
在股市里,大家最喜欢聊的“丧梗”是17年过去了,沪指兜兜转转还在3000点俯卧撑,以此证明A股是“骗人的”,根本没有长期投资价值。
上面说了,沪指因历史原因,早失真了,没人投资真看沪指PE/PB,或直接买上证指数ETF。
但沪指历史太悠久,股民还是太喜欢拿它衡量股市整体表现,就出现了认知偏差。
更重要的是,17年前沪指第一次碰到3000点,之后继续飙到6000点,是巨大的泡沫。
同样3000点,17年前是严重高估,6年前是合理估值,现在,则属于估值偏低了。
所以千万别被“3000点”这个数字限制了思维,用静态眼光看动态的经济和股市变化。
当然,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才是称重机。
有人说,我定投3年都还亏钱,说明价值投资是骗人的。
3年对你来说可能很漫长,但看历史,投资3年还亏钱的案例比比皆是。
客观讲,过去十年,和世界其他股市相比,我A和港股的确很烂,烂透了的那种咱中国股民运气就那么背,有啥办法?
你们担心的更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和地缘风险,我不否认,的确存在,还很严重且紧迫。
但请相信更原始更简单的底层逻辑。
卖在人声鼎沸处,买在无人问津时。
做投资决策,别让情绪控制你的大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力哥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