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罗湖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试题的诗歌题的思考
这是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中的一道诗歌閲读题。完整试题可见此链接地址:/s/2y3l3EG50lqaAbnGchmDTg诗歌材料及题目、选项如下: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戏春晴。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
(资料图)
[注释]①林处士:林逋,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②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中宰相”代称隐居的高贤林处士,“下崖扃”写其从山门中走出来。B.夕阳之下,西湖边的群山的深深浅浅的翠色异常夺目,天空的白云时聚时散。C.人与鱼共爱烟潭,打柴做饭与雁无争,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D.尾联写诗人与林处士心意相通,也要隐居山林,故而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如下:
15.【答案】D【解析】D项“也要隐居山林”错,范仲淹并非想要隐居山林,首联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尊前长揖圣贤清”中称林处士为“圣贤”,由此可知是要学习为政的策略。“尊前”意为在酒席上,故“在尊长前”错。)16.【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林处士的智慧和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欣赏之情。首联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称赞其智慧,写其“笑傲行”,描写其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诗句中充满欣赏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湖、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中间两联描写了西湖的美景,有“碧嶂”“晚翠”“白云”“烟潭”“鱼”“雁”等,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③表达了诗人想要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的心愿。尾联直抒胸臆,称林处士为“圣贤”,“长揖”描绘出恭敬的态度,写出了向林处士学习的心愿。
解析如下:
首联上句写“山中宰相下岩扃”,“岩扃”,山洞的门,借指隐居之处。称林处士为“山中宰相”,这是用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此处用典表达了对林和靖才华的肯定,也有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下句“静接游人笑傲行”写林处士的生活状态,“静接”给人以高蹈之士沉稳恬淡的落落大方之感,而“笑傲行”更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此句表达作者对其智慧和生活状态的欣赏之情。中间两联描写西湖美景,“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碧嶂浅深”“晚翠”写出层峦叠嶂在傍晚暮色中显出不同层次的翠绿的颜色,一个“骄”字表现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白云舒卷”则写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烟潭”“鱼”写潭水笼罩着点点雾气,而鱼之“乐”也正是作者之“乐”,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樵爨”的烟火气惊了大雁,大雁不敢鸣叫,“雁”虽未出场,但与“鱼”一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应当是很自在和乐的吧。这两联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诗人请林和靖不要觉得自己与他不是同德,请求允许自己到他面前请教为政的智慧。表达诗人想要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的心愿。
给出的答案,“对悠然生活的欣羡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自无异议。颇令人不解的是第三点答案“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的心愿”。从答案追溯命题者的思维,题干中给出注释“山中宰相”典故的意义,其中提及“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字句,这或许是为答案“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作提示和引导。看起来,前后的逻辑似较流畅,但如果将目光投射于第二、三联,会发现前后联之间句意扞格不通。“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戏春晴”极写隐逸环境之清幽宁静,“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极写人与自然祥和相处。而且末联前一句也写“莫道隐君同德少”,意谓“与甘于隐逸生活的林逋志同道合的人尚有许多”,这一切都指向了“对隐逸生活的欣羡”,但最后一句却一百八十度转弯,跳到“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这不免予人牵强之感。此外,命题者将“圣贤”理解为对“林处士”的尊称。但在古典文学中,对“林逋”的印象往往是“梅妻鹤子”的隐逸高士。诚然其遗世独立、超尘绝俗,但似乎也缺乏赫赫事功、巍巍业绩。以“圣贤”来尊称“林处士”,似不甚妥当,有过度拔高之嫌。故而,抱着疑惑,在国学大师群诸位大师的帮助和指点下,本人将这首诗的理解和辨析重新梳理如下。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戏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山中宰相,㊀⒈南朝梁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梁武帝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谘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⒉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亦省称“山相”。——汉语大词典岩扃,山洞的门。借指隐居之处。——汉语大词典扃,㊀⒈自外关闭门户的门栓。⒉引申为门户。⒊又为关闭。——王力古汉语字典嶂,山之高险者。——王力古汉语字典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汉语大词典鱼方乐,典出《庄子・内篇・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范仲淹此处用典,以形容林逋归隐的生活状态:与自然万物陶然共处,悠游同乐。樵爨,㊀⒈打柴做饭。⒉亦指烧火做饭的人。——汉语大词典雁不鸣,典出《庄子・外篇・山木》:“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庄子原文之意指不鸣之雁因为无用而被杀。范仲淹此处用典,以形容林逋隐居的生活:远离世俗功利考虑,摒弃尘世算计钻营。雁不因不能鸣而被戕杀,人亦弃绝机心与万物和谐相处。同德,㊀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汉语大词典六尊,六种注酒器。——汉语大词典圣贤,㊃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汉语大词典中圣,酒醉的隐语。——汉语大词典中圣人,酒醉的隐语。——汉语大词典圣贤,典出《三国志・卷27・魏志27・徐邈》: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首先,原诗最后一联应是“樽前长揖圣贤清”,是“樽”字而非“尊”字。具体图片如下。图片由国学大师群@有无老师提供。
未知命题者是错误引用,还是有意为之。因为“尊”通“樽”(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册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一句“一尊还酹江月”的“尊”即是通“樽”),命题者可能出于“考察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熟悉度”的目的,进而有意改动,易“樽”为“尊”。同时,D选项“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也能给作题者以一定的干扰,加大难度。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揣测。其次,命题者对第三联“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的解析虽整体切合,但并没有指出诗人所运用的典故。“鱼方乐”典出《庄子・内篇・秋水》“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雁不鸣”典出《庄子・外篇・山木》“杀不能鸣者”(具体含义见上面的注解)。在追溯典故原文后,我们更能品味出诗者结撰之巧妙,用典之熨帖,诗语之藴藉。不拈出背后之典故,仅仅认为是一句清新恬淡的“写景”之句,便难以体会诗家作诗之苦心孤诣。最后,综观整体诗意,命题者对第四联“樽前长揖圣贤清”中的“圣贤”的理解,似稍显牵强。这一用语当是运用典故,典出《三国志・卷27・魏志27・徐邈》。其似乎并不是对“林逋”的敬称,而应理解为“清酒与浊酒”,这便与同一句的“樽”“清”更有照应。而且,与前面几句意义衔接更连贯。第二联、第三联极写隐逸环境之清幽怡人,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其基本意义是:毋须再説世上很少人跟隐逸之士志同道合,我们正与林君志趣相投。席上我们与林君拱手致意,举杯畅饮。一言蔽之,此诗的整体情感,应是“对西湖恬静的自然环境和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的讚美和欣羡”。我也曾有疑虑,范仲淹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目标,那麽这首诗流露出的情感会否与范仲淹素来致君泽物的用世志向相悖。但经国学大师群诸位大师的启发,结合此诗的写作情境,还是能找到解释的理据。这首诗本是筳席雅集时所写,把酒临风,挥毫命素,但求尽兴娱心而已,又何须牵涉朝堂经世之务;而且中国文人的思想往往儒释道兼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宜以一元化的片面标签来全盘定义一个人的复杂思想。故而,将“圣贤”理解为对“林逋”的敬称,将最后一联理解为“追随林处士学习为政智慧”,似有牵强之处。在此将理据梳理如上。所写所思未必正确,敬候各位方家指正。
后记
本首诗在网上鲜少见到解析(所见者似只有深圳罗湖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试题的理解)。关于此诗的梳理,一部分有赖于《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辞典的查询,一方面当归功于国学大师群诸位大师的指教。其中@唐子畏、@好好学习、@摆书郎、@有无、@小小汤姆꧂、@衹读封靣、@百草谷、@纟色代等大师多有指点。@唐子畏大师的指正尤为翔实细致。如果没有诸位大师的帮助,我不可能写出以上的解析。这是国学大师群诸位大师的成果。在这里,予以指明,并对诸位老师致以真诚的感谢。
坎井之蛙,榆枋之蜩。斥鷃自矜,河伯自是。苍苍者天,仰之弥高。知也无涯,谦冲自牧。
附录
范仲淹写给林逋的诗歌《寄赠林逋处士》、《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寄西湖林处士》、《寄林处士》。出自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