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陆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小步走,不停走,一直向前。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成了网上热搜、而线下也容易得见的一句标语。
其实,在突然且巨大的变化中,我们要处理的,不仅是现实行动中的准备,也需要心理上的适应。
为了特殊时期的心理关怀,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开通了两条“心晴热线”,持续面向学校和社会志愿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袁杰是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也是华师“心晴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平台负责人。
华南师范大学从2020年起开通“心晴热线”
他是团队里待机时间最长的接线员,2年来,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12月6日这天,他又接了约10个热线电话,通话期间,仍有电话打进来。
封控解除了,我还焦虑,这正常吗?我要怎么克服恐惧?如果遭遇新冠歧视了该怎么办?
尽管基于咨询伦理,我们无法透露案例细节,但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思路中寻找自己的解药。
以下是袁杰的讲述。
01
“外界突然变化的时候,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11月30日(广州各区宣布解除临时管控)之后,我和爱人下楼散步去,明显感觉街上人突然多了起来,大家还是渴望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蛮快能适应过来,但仍然有人继续拨打我们的心晴热线。
过去一周,接通的热线数量变化不大,2条热线一天能接到大约20个电话,但占线期间的未接来电会比之前少一点。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对心理压力的缓解是很具体、很直接的,打电话咨询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袁杰和同事在分析咨询者的案例情况
来咨询的人主要是家长,其他的是学生、教师、社会人士。防疫政策调整了,社会层面的咨询会少一些,但中小学目前还是不能返校、在家上网课,这些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来自家长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孩子不好好上网课、不写作业、玩手机等等激化了矛盾,他们没有办法跟孩子好好沟通,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对毕业生群体来说,学业、就业等问题还在延续。有还在方舱里的大四学生打来热线电话,也想早点回家、她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
不同城市隔离政策调整进度的差异带来的影响、想要留校但此前迫于形势返乡的,以及,也有一部分人还不是特别能接受和适应新的变化。
来访者会表现或反映出一些症状,比如哭、持续心情低落、提不起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乏力疲劳,或者焦虑、手抖、呼吸急促、失眠,有些会有啃手指、拔头发这类强迫行为……
我们要承认,外界环境突然变化的时候,我们一时难以适应、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只是如果一直处在这种情绪当中,对我们是有害的,化解它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梳理情绪背后的根源问题,分析他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增进来访者对自己的理解,我们也会用更符合他成长规律的理念去启发他,帮助他们在思维上调适自己。
咨询师跟来访者之间是有默契的,我们能够看到他从咨询开始到咨询结束的时候,出现一些变化的苗头。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来访者刚开始的时候在哭、很低落、很虚弱,到了后面笑起来、很坚定,会说“我大概知道怎么做了”。
02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契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疫情就像一次心理体检,它更集中地显现出我们对人和事物的理解差异,也更强烈地触发了我们原先已经存在的、可能放大焦虑或恐惧的惯性思维或弱点。
亲子冲突、婚恋问题、工作问题,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复杂多样,但心理的成因和根源有相通之处,最后其实都是没有处理好自己跟外界的关系。
有时候,来访者并不是第一次有这些情绪反应,疫情触发的可能是不符合他预期的众多事情当中的一件,可能之前类似的事情他们也不是特别好应对,只是疫情冲击下,这些问题更集中、强烈地反映出来了。
我经常会问来访者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回想起来的最早的童年记忆是什么?
一次培训上,台下一位老师就说,她最早的童年记忆是,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指着问窗帘是什么颜色,其他同学都说是绿色,当时她回答是墨绿色,老师说她描述得最准确,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那是她的高光时刻。通过这段回忆,她也意识到,自己对颜色比较敏感。我就继续问她是教什么科目的,发现原来她是名美术老师。
这些最早的童年记忆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基调,它的影响不见得是决定性的,但是会有个氛围感。
童年的记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电影《何以为家》中,父母只顾生育而不管孩子的抚养和教育,12岁的男孩将父母告上法庭
有时,同样是过年的童年记忆,我记住的是喜洋洋的,他记住的是冷清的,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会了解到来访者他为什么现在面对一个问题,会从消极的方面去面对,可能源于他童年的创伤和阴影,有的是校园霸凌、有的是被父母忽视或伤害。
我们很多来访者是缺爱的,但同时他们有一种默认的思维,缺爱但是向外界索取爱,就像让小女孩跟陌生人打招呼,她下意识地往妈妈屁股后面一躲,这个时候她就是希望从妈妈那里获得一种安全感,这就是向外界求取。
但如果始终用这种模式应对的话,她其实没有成长。有些人可能现在已经26岁了,但如果说她在13岁的时候有个创伤没有治愈,也许她的心理年龄大概就是13岁,她可能一直像个小女孩一样,应对不来外界的压力。
当我们长久停留在“向外界索取爱”,希望外界符合你的期望、外界的人给你认可,但其实这些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一旦结果不如所愿,得到的就是痛苦。
成长的第一步,我们要从“向外界索取爱”一步步走向“爱自己”,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接纳自己、增强自我,最终在人际关系中就能“爱他人”,给予他人爱和力量。这是我总结的“爱的三步曲”理论。
爱的力量十分强大,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在增强自我的同时给予他人力量 / 《星际穿越》剧照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实有些人也可以实现“创伤后的成长”,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访者做这样的事。
现在我们不断在提,我们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跟我们心理发展的规律也非常契合:从原来依赖于外界,变成了向内去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
之前我们很大程度依靠国家的力量,其实始终要过渡到现在这个阶段,不可能永远是战时状态。
有时我们会依赖于外界提供的安全感,但并不见得能够实时获得。我们从来没有办法长期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得从自身去解决。
靠自己的力量去守护健康,这也是我们为自己负责任的开始,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回更多掌控感,靠自己的力量,也会带来更多正向的反馈。
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法医女王》剧照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焦虑,这也是正常的,焦虑其实属于进化情绪,是一种风险警示、提醒自我保护的机制,这个情绪会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去保护自己。
对老人,比起居家不出门,对他们更积极的保护,是接种疫苗,让他们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人们可能会在心理上经历“疫苗犹豫”,对疫苗的信息公开和科普、子女从亲情角度的推荐,能起到切实的帮助。
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终究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风险和压力,也要靠自己内在的力量走出疫情的创伤。
03
从思想、心理到行动,终将回归日常
过渡阶段,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很具体的心理障碍要克服,其中就包括新冠患者摆脱歧视以及社会融入的问题。
有的康复患者可能在这方面会有心理障碍,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希望外界能够符合自己的期待,当期待落空,他一下子可能失控,这个时候也能反映出他的心理成熟度,也可能和创伤有关。
这个时候我们同样可以帮他去认识自己,增强他内心的能量。
新冠患者的确承受了很多压力,康复之后,也要更勇敢一点,主动往前一步打破隔阂的局面,正常去活动,一定有人会跟你接触,可能有人会害怕,但对他们的迟疑,也要理解和接纳。
接受他人的情感帮助,是打开自己、打破心理障碍的关键性一步 / 《摩登爱情》剧照
对原先长时间处在管控区的朋友,他们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一些,还可能面临一些生活细节上的犹豫,比如要不要和朋友一起堂食。他们还有顾虑是情有可原的,我们要接纳不同的节奏和进度,陪伴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过渡。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程度的顾虑或焦虑,有的人可能会把这个问题看得严重一些,但在观念更新比较快的地方,这个问题可能没有那么严重,随着大家对病毒危险性的改观,人和人的感受也在更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群体当中,永远有一些人会带头,慢慢会有人去跟随,一点点试探、扩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潮流。虽然我们现在讲心理问题多发,但整体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向好的。
人跟人之间的这种信任感、距离感拉大,这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要去修复疫情破坏的连接和信任,就是多接触、增加互动,从身边具体的病患开始,消除对这一类群体的隔阂。
心理问题多发的时期,要逐步重建与他人的连接和信任 / 《摩登爱情》剧照
我喜欢讲一个酒鬼戒酒的故事,戒酒听起来难度很大,很多人会不了了之,如果把目标换成24小时不喝酒,这个目标很具体,咬咬牙可以够到。相比两个月每天喝得醉醺醺的,今天这一天成功不喝了,心理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跃迁。
人们常说,把问题交给时间,我们不是等着时间来治愈你,因为这样,时间完全跟你无关,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观念的更新,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一小步一小步地做,这个时候就开始有变化。
李小龙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虽然思想最为神圣,但人的目的终究意在行动,不在思想。”
编辑 | 向由
值班编辑 | 苏米
排版 | 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