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打通挽救生命的“高速公路” 技术设备双管齐下解危机

2022-04-02 13:36:07    来源:厦门日报    

近日,多次寒潮袭厦,市中医院急救体系发挥作用,多起突发心梗、房颤、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在市中医院得到成功救治,一名严重复合性外伤合并内脏破裂的患者将康复出院……在与死神的博弈过程中,市中医院凭借“硬核实力”帮助这些急危重症患者化险为夷。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迅速反应与成熟的抢救能力,是全院多学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医护团队在急危重症抢救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市中医院全面提升急救能力,竭力为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提供更加快速、优质的诊疗服务,打通挽救生命的“高速公路”,为周边群众筑牢生命健康保障防线。

医务部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对疑难杂症的救治方案。

救治高龄高危患者

技术设备双管齐下解危机

近日,市中医院成功救治了一名高龄且有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的高危重症肺炎患者,患者一度心脏骤停,市中医院急危重症救治团队凭借高超技术,借助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等先进设备,最终令患者转危为安。

今年2月初,77岁的赖大爷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右下腹阵发性闷痛等症状,开始赖大爷的家属以为只是简单的感冒,没有重视,不料症状越发严重。2月10日,随着赖大爷咳嗽咳痰、右下腹痛症状加重,家属紧急把他送往市中医院急诊科。医生诊断他为“肺部感染 、双侧胸腔积液”,并收住呼吸科。2月14日中午,赖大爷突发气喘呼吸急促,左侧胸背部疼痛四肢末梢冰凉,脸色苍白,血氧饱和度下降,急请ICU、心内科急会诊,诊断为:患者肌钙蛋白、心肌酶谱升高,心电图异常,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启动胸痛平台,冠脉造影示左主干至前降支病变,血管堵塞90%。团队决定由陈联发副院长亲自指导手术,迅速植入支架,但赖大爷术中气喘加重,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心率、血压持续下降,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医疗团队立即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同时行气管插管、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置入,并于30分钟内成功运行ECMO,为赖大爷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ECMO上机后,赖大爷恢复了自主心跳,连接转运呼吸机后,被送转ICU病房进一步治疗。

在ECMO的支持下,带着IABP和呼吸机,赖大爷返回重症医学科继续下一场与死神的战斗。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尹震宇、院长裴晓华高度重视,组织呼吸科、麻醉科、心内科、胸外科、胸心血管外科、肾病科、临床药学等相关专家会诊,多学科联合救治患者。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多学科联合会诊,做足可能变症的急救预案准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之下,赖大爷的心功能由最初的20%升高至50%以上,升压药减量,内环境稳定,氧合持续改善。2月17日, ECMO成功撤机,2月18日,IABP成功撤机,在中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下,赖大爷转危为安,于近日康复出院。

加强外科系统建设

提升急救体系效能

始建于1956年的厦门市中医院,有着悠久的中医药传承历史,一直是厦门及闽西南地区中医药界的标杆。跟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步伐,现在的厦门市中医院已经发展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继续保持领先,西医急救、综合救治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该院不断加大对急诊救治能力的投入,尤其是在国内知名肝胆胰外科专家尹震宇教授出任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后,医院把对院内急救体系救治能力的提升作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迅速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外科系统的建设,软硬件两手抓,推动急救相关科室的建设与合作,急救体系建设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飞跃式提升,市中医院在“西医要强”的建设目标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去年上半年,刚出任该院党委书记一职,尹震宇就迅速指导完善医院《急危重患者救治制度》,成立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领导小组,由书记、院长亲自挂帅;成立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协调办公室,由分管医疗的业务副院长担任负责人;成立医院急诊患者救治专家组和医院危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成员涵盖各相关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负责人,保证能对该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作出正确、有效、及时的响应。这个急救新体系在对一名心源性猝死30分钟的患者抢救上,检验出了它的成果,该名患者抢救成功,并康复出院。

五大急救中心携手作战

实现医疗技术质量双提升

目前,市中医院的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五大中心是构成医院急救体系的基础模块,院领导班子注重对五大中心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技术与设备不断与国内顶尖医院接轨,引进第四代超高端CT等高端设备,成熟运用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人工肝等急救技术,成为医院急救能力提升的最大保障。

在急救流程上,优化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协同服务流程,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危重患者急救、会诊、转诊网络,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双提升。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能迅速组建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专业性更强、实践性更高的综合性诊疗服务。在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五大中心”同时,率先建立了国内首家“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通过引进专家指导与外派学习的方式,为术后心脏疾病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ECMO、IABP联用,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

狠抓急诊、重症学科建设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市中医院在岛内东部,多年来承担了东部大部分急诊急救任务,在科主任孙斐予的带领下,急诊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针对常见急救疾病谱强化学科建设、业务培训。为了更加契合急诊部“急”的性质,达到“快”和“准”的目的,从急诊导诊分诊,到诊查诊疗、抢救保障、收费管理等环节,急诊科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优化流程,完善“警医共建”合作机制,让急救通道更加顺畅。细化制定了各种疾病的急救应急方案,并常态化进行演练,与五大急救中心的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做到勤加演练手不怠,内外急救有保障。

重症监护室科室负责人曾萍主任医师具有十几年的ICU工作经验,护士长蔡碧芬副主任护师的急救护理能力突出,在她们的带领下,ICU团队融合成一个大家族,配合默契、技术精湛。科室医护人员人才梯队成熟,13名医生获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5C专科培训证书,多名医生分别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国内知名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专业进修学习。

近日,市中医院按照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组建完善了院前急救队伍,承担起部分120急救任务,这是对该院综合急救能力的肯定和信任。市中医院将继续提升急救技术,进一步完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紧密串联急救体系各单元,做到业务有尖兵,机制有保障,以“人民至上”为宗旨,为百姓多谋健康福利,为健康厦门作贡献。

上一篇:共享单车停在划线格内却显示未停指定区域 怎么回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