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去年山东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营收居全国第三,游艇出口量占全国50%

2022-03-30 07:39:31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3月29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发布《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黄河记者获悉,2021年,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居全国第3位,同比增长15.1%,增幅居全国首位;游艇出口量、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70%以上。从区域看,青岛、烟台、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济南、青岛、淄博、潍坊船用动力装备产业加速壮大。目前,整个产业配套供应体系持续完善,其中,内河沿海船用发动机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5%。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主流船型和海洋油气装备优势持续巩固,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崛起,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国的8.9%、9.4%和9.1%,分别居全国第4、第3和第4位,游艇出口量、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70%以上。

从产业发展看,《规划》提出,山东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山东先后交付了新一代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首制船“天津”号、大型豪华客滚船“中华复兴”号等国际领先船型。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国内最大作业水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1号”在我省总装交付。“深蓝1号”“长鲸1号”等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全国首座综合性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在我省投入使用。

该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和重大装备,“蓝鲸1号”“蓝鲸2号”成功承担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实施“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等深海科考探测装备投入使用。

整个产业配套供应体系持续完善。省内重点配套产品取得突破,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和船用曲轴等大型铸锻件产品研制能力大幅提升,中高速船用柴油机、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等配套设备成功推向市场,内河沿海船用发动机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突破了天然气发动机国家二阶段排放关键技术,成功配套长江运输船;三维数控弯板机成功解决了复杂曲面多维度板材冷弯加工“卡脖子”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国际市场占有率35%,船用涡轮增压器、船用电动机、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软管、锚链、绳索、铅酸动力电池、气囊、防腐材料等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该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青岛、烟台、威海三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青岛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态势,海西湾造修船集聚优势不断凸显;烟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济宁内河船舶基地加快发展,形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内河船舶产业集群;济南、青岛、淄博、潍坊船用动力装备产业加速壮大,东营海洋油气装备产业加快集聚。

关键词: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