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山东出台“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济青等5市将启动碳普惠制建设试点

2022-04-08 14:28:2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在济南南部山区启动的山东首个“碳中和林”项目(资料图)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牛伟密 摄

“气候变暖速度从20世纪90年代明显加快,最近十年我省平均气温达到14.0℃,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6年均出现在最近十年。”在4月7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气象局副局长曾沁说,从增暖速度上看,我国大于全球平均,我省大于全国平均。

气候变暖一小步,极端天气的发生便迈出一大步。近日,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有了“山东方案”。

山东每十年增暖0.31℃

曾沁介绍,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最新评估显示,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暖,这种增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效应。目前全球表面温度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升高了1.09℃。

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明显增加,其内蕴藏的能量和水汽循环加剧,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从增暖速度上看,我国大于全球平均,我省大于全国平均。我国1961年建成较完善的气象观测网,观测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10年增暖0.26℃,我省每十年增暖0.31℃,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20℃/10年)。

气候变暖速度从20世纪90年代明显加快,最近十年我省平均气温达到14℃,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6年均出现在最近十年。从地域上看,我国北方降水呈明显增多,年平均降水每十年增加39毫米。我省降水也在增多,平均每十年增加10毫米,但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鲁西北在变湿,半岛呈现干旱化趋势。同时气候变暖造成我省天气气候的极端性明显增强,尤其是最近五年,与20世纪(1971—2000年)相比,我省每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增加了112%,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增加了40%。2018年开始,我省连续4年遭受台风影响,台风北上影响我省的概率明显加大。去年秋季我省遭遇罕见秋汛,阴雨寡照日数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

“山东方案”定下7项重点任务

《规划》出台,对山东省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到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气候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规划》明确了我省‘十四五’期间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目标要求,强化了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激励约束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提出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山东方案’。”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介绍,这份“山东方案”将重点开展七项工作。

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生态领域和经济社会领域气候韧性,保障重要生态安全地区生态功能,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集成推广应用。突出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低碳试点示范、近零碳排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和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工程。积极发挥碳交易市场激励调节作用,落实国家有关金融、税收政策,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政策。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优化全民参与社会环境,倡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加强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制度体系,强化协同增效,全面提升气候治理效能。

济青等市开展低碳商业试点

侯翠荣介绍,在深化低碳试点示范方面,将继续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研究制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低碳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氢能生产与综合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示范试点。建立完善碳足迹评价体系,在济南、青岛等市开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产品试点。积极探索开展碳普惠制建设工作,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等市率先启动试点,探索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广大民众的节能减碳行为真正赋予价值,实现人人低碳,人人受益。

在推动建设近零碳排放试点和工程方面,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推进交通、建筑、消费等领域的碳中和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优先支持条件成熟的近零碳排放试点打造碳中和先行区。加大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加大建筑施工全过程低碳化管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研究制定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鼓励会议、赛事、演出、论坛等大型活动主动实施碳中和。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