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社会万象 > 正文

在沿黄公路上听老腔看古迹尝冬枣 “1127米之上·陕西发展这十年”

2022-09-27 09:14:15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1127米”是陕西省的平均海拔,在1127米之上的这片热土中,陕西人迎着新时代的号召,谋求突破,书写新章。过去十年,陕西省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因此,本次系列报道将以陕西省的平均海拔1127米为题,由华商报融媒矩阵为读者和观众,从非遗传承、交通便利、民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多维度擘画这片土地上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陕西沿黄公路,是一条有着“一号公路”美称的高颜值观光路,位于我省黄河西岸,全长800余公里,于2017年8月28日正式通车。沿黄观光陕西段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市华阴市华山莲花座。公路沿线经过榆林、延安、渭南、韩城4市,包括12个县、72个乡镇、1220个村,直接受益人口达200多万。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公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陕西沿黄公路串联起陕西东部的许多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为沿途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22年9月,在陕西沿黄公路通车五周年的特殊时间点,华商报记者将再次踏上沿黄公路,从华阴启程,一路北上,带着华商全媒体读者一起游览这条最美“1号公路”。

踏上沿黄公路之前,它的概念只是漂浮在脑海中的一个词条——“一号公路”。和大多数宏伟的工程一样,这条路被很多光环环绕:历时数年建设、耗资上亿元、惠及数百万人。如今亲自踏上这条串联陕西4市12县的公路,才从一个个平凡又激昂的故事中,感受沿黄公路建成5周年间带来的变化。

听·华阴老腔响彻云霄

“老腔是我们华阴人的魂”

9月24日清晨,天空下着小雨,华商报记者一行从西安驱车前往渭南华阴市。

刚离开连霍高速华阴收费站,不远处一个巨大石柱赫然在目,这便是陕西沿黄公路的起点标志物——华山宝莲灯。

华山宝莲灯为大理石材质,高约28米,直径约10米,宝莲灯位于八边形石台之上,可沿石阶走向屹立在最中间的宝莲灯。宝莲灯顶端有朵莲花雕塑,底座的石雕壁画展示了《宝莲灯》的故事情节。

顺着台阶向上走去,一位大爷坐在石阶的最高层,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穿着荧光绿色的保洁服,嘴里哼着老腔的唱词:“风花雪月评凡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

王大爷是华山生态公园的环卫工人,成为戏迷已数十年,得空就会哼唱几句。王大爷看到记者对他的唱词产生兴趣,便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明朝那会就有华阴老腔了,以前是张家的家族戏,现在已经是我们华阴人的灵魂了。老一辈的华阴人多少都会唱几句老腔,你看这简简单单几句词,就唱出了世间百态。”

说罢,王大爷又唱起了唐代诗人崔护的名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王大爷一声声激昂嘹亮的唱词响彻云霄。

王大爷告诉记者,老腔的曲调古朴悲壮、沉稳浑厚,因而受到许多外地游客的偏爱,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都慕名前来,想要一睹这种古老音乐剧种的风采。

目前,华阴老腔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只是众多旅游景点为老腔开设唱台,酒店也加入了非遗传承的队列。据报道,2020年就有老腔的戏迷票友,以侠文化为名,走进华山脚下的客栈,举办“老戏骨圆梦”活动。

看·西岳庙前古朴端庄

从武汉来,他想去自驾沿黄公路

离开莲花台,华商报记者一行来到了几公里外的西岳庙景区。

根据资料记载,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地方。1988年,西岳庙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西岳庙内存放有大量的珍贵碑刻,诸如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等。

购票进入,穿过灏灵门来到了西岳庙内,红墙黄瓦显得古朴端庄。为了防止碑刻文字损坏,记者只能透过透明保护罩感受碑文的温度,一些古代留存的拴马桩和上马石也整齐地摆在庙里。

参观时,记者遇到一位从武汉来陕西自驾游的旅客,名叫李俊涛。“我昨天爬了华山,今天来参观这个西岳庙。我特别喜欢这些古代的石刻和建筑,它们被保护得非常好,看到它们我就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次来自驾游主要是想顺着沿黄公路游览周边景点,几年前就听说这条路上的景点非常有名,没想到这才刚开始,已经大受震撼。”李俊涛说。

李俊涛和记者一同登上了西岳庙内最高建筑——万寿阁,俯瞰西岳庙全景,背景是巍峨的华山。李俊涛说:“陕西是座历史名城,来了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之后我还打算去司马迁祠参观,这趟沿黄公路之行一定会非常精彩。”

尝·大荔冬枣满园飘香

沿黄公路让冬枣不愁卖,营收增长1/3

离开潼关,继续向北,行至大荔县。

渭北平原之上的沿黄公路笔直平坦,路边的田地里满是葱茏。渐渐地,路边的景色从田地逐渐变成村落。路边,许多满载冬枣的三轮车穿梭而过,农户将冬枣从车上卸下称重,装进路边停着的卡车。路牌上写着,这里是大荔县赵渡镇鲁豫村。

记者下车购买了一袋冬枣,这里的冬枣汁水充盈、脆甜可口。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售卖冬枣的小摊,还有收枣的商人与卖枣的枣农。

枣农陈付宝卸完货,在路旁休息,他是鲁豫村人,种了15亩枣树。“以前我们村没通大路,收枣人的车开不进去,就会去别处收。要想卖掉这些枣,我们只能雇人把枣送到别处,但是一亩枣树有四五千斤枣,运输成本太大了。”

5年前,陕西沿黄公路开通,陈付宝种的枣也打开了销路。“咱们这儿水好、土好,种出来的枣又大又甜,以前只能运出去等着别人来收,现在我们的枣早早就被定了出去,收枣的车开进村里,我们用三轮车送过去就行。”

不光是陈付宝的生活,鲁豫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付宝告诉记者,鲁豫村本来就是冬枣种植的密集区,自从沿黄公路开通,收枣人都自发集中到了鲁豫村里。鲁豫村的村支书告诉记者,现在的鲁豫村已经成了大荔县的冬枣集散地之一。“沿黄路边许多枣商开了店,农民不用出村就能卖枣。沿黄公路开通以前全村的枣只能卖六七百万,这几年的全村的营收涨了三分之一,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不少。”(华商报实习记者 白仲夏 记者 赵彬 李新怡)

上一篇: “黑科技”赋能产业“刷新”未来 专家们探讨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