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社会与法 > 正文

这座四合院装满了动人的民警故事

2023-03-23 15:33: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 中轴线上的守护者之东四派出所

图为东四派出所门口。

图为东四派出所副所长刘京辉(左)和东四派出所民警胡建军(右)。 郑超 摄


(资料图)

东四派出所民警郭俊康。 郑超 摄

图为东四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磊与居民交谈。 郑超 摄

社区民警、治安民警都“沉下去”,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保证辖区居民安居乐业,保证安全的同时,派出所也要把服务做到位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东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城中轴线的东侧,因明代立于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而得名。随着时间推移,牌楼消失,东四却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东四是北京最早的胡同区之一,也是胡同、四合院等北京传统居住形态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繁华街面背后,这片老城区用纵横交错的胡同肌理、四合院外的青墙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深厚底蕴。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东四派出所就位于这片街区之中。其辖区东侧比邻东二环沿线,西到东四北大街,南接朝阳门内大街,北至东四十条。辖区面积1.53平方公里,整体“东高西低”,东侧以写字楼为主,西侧则为老旧平房区。辖区常住人口4万余人。

东四派出所办公场地位于东四五条170号,为一座二进四合院。3月初,《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这家位于中轴线旁的派出所,对多位基层民警进行了采访。

“干活,实实在在地干活”

东四派出所所长刘杉杉与政委孙东博都是“80后”。

刘杉杉在所里任职时间最长,此前曾长期担任东四地区社区民警,对辖区情况极为熟悉,是一位“老东四人”。

孙东博身材高大,说话语速快,平短的寸头里夹杂着白发。他调到东四派出所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许多民警眼中,这位去年年底上任的新政委是个“办实事”的人。

“干活,实实在在。”提到对自己的要求时,孙东博这样说。站在派出所的院子当中,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今年要让社区民警、治安民警都“沉下去”,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保证辖区居民安居乐业。保证安全的同时,派出所也要把服务做到位。比如,派出所将配合街道办事处、社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结合日常反诈宣传等,把警务工作和服务工作融合在一起。

两年间,东四派出所迎来了近十名“00后”新民警。对于这些刚步入警察队伍的年轻人而言,东四派出所是他们从警生涯的第一站。刘杉杉和孙东博认为,所里的风气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管得严一点,要求高一点,他们就会养成好习惯”。

“我们所新警多,老民警也不少,两头都要抓。”孙东博进一步介绍,今年起,派出所加大了对全体民警的培训力度。除了执行安保任务等特殊情况,每周的二、三、四上午,是所里固定的培训日。其中,一天理论培训,一天培训业务技能,还有一天由各个副所长和警长结合具体工作开展相关培训。

不久前,所里把全体民警聚到前院,逐个检查民警是否都会使用灭火器,是否都会用手机进行盘查核录。“要把培训落到最实处。”孙东博解释,这是因为“真着火了,民警得第一个冲过去,如果灭火器都不会用,怎么在第一时间挽救人身财产损失?”

在他看来,“有技能,有本事,才能帮群众解决事儿”。

刘杉杉和孙东博还把提升民警工作环境这件事记挂心头。民警在派出所待的时间比在家里还长,怎么调动大家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他们表示,未来所里会进一步做好后勤保障,给大家提供好的办公环境、值班条件,让民警在这里找到“一个大家庭的归属感”。

多年来,东四派出所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警民携手,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而办实事也会得到群众的真情回报。

今年2月,刘杉杉接到同事电话:“有位姓安的老人在接待大厅等着,点名要见您。”

刘杉杉没有认出面前的老人,直到对方拿出了一面锦旗,连声道谢。原来,9年前,他作为当时的值班警长,为这位老人提供了回家的路费。

2014年,这位姓安的老人前来报警称,她在公交车上钱包被偷了,直到下车之后才发现。她沿着路走,看见东四派出所的指示牌,就进来报了案。经了解,老人来自河北遵化,那天,她正准备乘车回老家。问清缘由后,刘杉杉从兜里掏出50元钱,塞进老人的手里,说:“我们办案,您先回家。”

9年后,这面落款于2014年的锦旗,由这位安姓老人亲自送到了派出所。接过锦旗时,刘杉杉心里挺激动。他感慨:“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也是基层民警的工作常态。”可以说,“这面特殊的锦旗,是报警人和警察之间双向奔赴的见证。”

派出所里的“她”力量

女民警是民警队伍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东四派出所这支民警队伍中,也有不少“她”力量。

东四派出所副所长刘京辉今年四十岁出头,她面容清秀,长发整齐地梳在耳后,而交谈间,这位女民警目光中的坚韧和言语中透出的沉稳气势让人很快意识到她的警察身份。

刘京辉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她戏称自己是“跨界选手”。在东四派出所,她分管过法制、人口、消防,现在分管警务支援和出入境。

作为为数不多的派出所女副所长,刘京辉对自己要求颇高。

按照规定,接警后值班副所长要及时赶到现场,刘京辉要求自己动作最快。她因此学会了骑着电动车在复杂交错的胡同里迅速穿行。她解释,在胡同群里,巡逻车需要绕开不方便行走的地方,不好停车,也不能逆行,而骑电动车能最快到达。

在基层派出所,民警经常要处理家庭邻里间的细碎小事,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刚到派出所工作时,刘京辉对此并不适应。“一堆人吵成一锅粥”的情况,经常让她“哭笑不得”,但她也力争让居民满意。她还发现,在接处警时,如果自身没有震慑力,出现场的女民警经常被忽视。

为了胜任工作,刘京辉有意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甚至说话的语气语调。她笑称:“过去,我算是比较温柔的人,可不像现在这么‘彪悍’。”

渐渐地,刘京辉发现,在老旧平房区与群众接触过程中,女民警也能发挥很多优势,因为“女性往往更具耐心,更注重倾听,也比较细腻,会注意很多细节”。

有一次,一对在楼房居住的夫妻吵架。女事主一时想不开,在寒冬里穿了一件吊带睡衣,坐到了位于7层楼外的空调外机上。

刘京辉赶到现场时,消防人员也赶到了,他们想从上面吊救援绳下去,发现楼层太高,没有悬挂位置。刘京辉与消防指挥员协同配合进行部署,并站在楼下开始喊话。当时喊的是什么,她现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来不及打腹稿,就是各种劝”。也不知道说的哪句话起了作用,最终女事主被劝回屋内,转危为安。

刘京辉还遇到过更为激烈的突发性事件。一次,她赶到了正在打群架的某施工工地现场。作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民警,她迅速作出反应:先震慑住打成一团的人,让他们停手;同时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位置、协调外援;此外,还要为受伤的人协调救援……

“如果你问我当时怎么分得出轻重缓急,一瞬间做出这么多动作,我没法描述。”她对记者说,“那就是一种本能。”

做事但求“无愧于心”

在东四派出所,有多位经验丰富的老民警。今年50岁出头的民警胡建军是其中一位。

刘京辉刚来东四派出所时,也曾就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向这位老民警请教。在她眼中,胡建军基础工作扎实、“调解功力”深厚。很多社区居民的“家务事”在胡建军的努力下,都能圆满解决。

胡建军还有一项“隐藏技能”——熟练使用手语与人交流。在东四辖区居住的听障人士对他十分信任,遇到事情愿意跟他吐露心声。一次,一位年轻的听障者在工作地捡拾到装着各种证件和现金的背包,特意从外区赶回东四,找到胡建军,将背包交到他的手上,请他寻找失主。年轻人用手语表示,“这位民警肯定懂得他的意思”。

去年冬天,胡建军还在辖区内救助了一位来自河北沧州的19岁男青年。

他回忆道,大冬天里,这位男青年裹着单薄的被子待在胡同里,有居民看到后,报了警。青年说,已经两天没吃饭了。胡建军把他带回派出所,给他煮了碗热乎乎的方便面。没想到,男青年突然阑尾炎发作,胡建军又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挂号、排队、取药,全程陪同。这位“脾气挺倔”、不愿吐露心事的年轻人看着忙前忙后的民警,终于被打动了。他开口讲述了自己如何来京打工,跟老板闹翻,一气之下离开工作岗位却又无处可去、流落街头的经历。

最终,胡建军联系上了男青年的家人。在身体好转后,男青年也顺利回到了沧州老家。曾有人说,胡建军“管得太多”,而他自己认为,做事就要“无愧于心”。

“沉浸式”工作的“90后”民警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民警郭俊康戴着黑边眼镜,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如果不是身穿警服,眼前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理工男”。

郭俊康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目前担任东四派出所打击办案队副队长。在同事眼中,这位“90后”经常进入“沉浸式”工作模式。

“工作中很多是琐事。”郭俊康说。这些琐事可能是帮当事人找回丢失的手机、名酒,或者被盗的电动车。他介绍道,遗失物品的情况最多,“经常有人喝多了就把东西忘在路边,酒醒了才过来找”。

寻找遗失物品,往往要花上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查监控,很多时候要一帧一帧地仔细看视频。这是一项枯燥而费时的工作,需要民警“坐得住”。而这,也是郭俊康的工作日常。

两年间,经郭俊康办理的侵财类案件,破案率几乎为100%。很多次,当事人拿到失而复得的物品后,提出要给他写表扬信、送锦旗时,都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理由是,“还得让人家再来一趟,还要拍照,多麻烦”。

不久前,郭俊康破获了一起手机盗窃案。丢手机的人是一名送奶工,行窃者趁他给电动车充电时里偷走了手机。经过仔细查找监控,多方询问,郭俊康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成功地将手机找回,还给了失主。

如今,郭俊康也开始“带徒弟”了。面对比自己更年轻的新面孔,他有一套带队方法:他熟悉年轻人喜欢跟随的潮流、爱玩的游戏,能用年轻人特有的语言跟徒弟沟通,聊起来“完全没有代沟”。而在许多新民警眼中,郭俊康“没有架子”,“更像一位大哥”。他说的话,新民警们也愿意倾听。

“身怀绝技”的社区民警

能潜水、会跳伞,也能速降开展空中支援……东四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磊可谓“身怀绝技”。两年前,王磊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脱下军装,再着警服,从特种兵到一线基层民警,在王磊看来,变动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心。

“说话言而有信,落实立竿见影。”提起王磊,同事和社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

王磊负责东四六条社区。“管理人口数共8000多人,社区以平房区为主,楼房共三栋,院落有316个,最大的院落里有将近100户居民……”来到派出所不久,王磊就把社区基本情况熟记于心。

东四派出所整个辖区外围是5公里。这个数字王磊用脚步丈量过。很多个清晨,他从派出所门口出发,围着辖区跑上一圈,再回到门口,“正好5公里”。

东四六条社区书记高春生告诉记者,虽然王磊接管六条社区时间不长,但已经是社区居民的“熟人”。居民有事,王磊总是“随叫随到”,他还积极配合社区工作,每次社区组织反诈宣传、防火宣传活动他必到现场。

下社区时,王磊更习惯走路前往,这样方便“在路上遇到居民时,跟他们聊聊天”。如发现群众有需要帮忙的事,王磊就主动上前。

作为社区民警,王磊总是随身携带电台,保持电台的开机状态。一旦听到所在社区有警情,比如,邻里之间产生矛盾纠纷等,值班民警处理完以后,王磊也会下户了解情况,做好后续调解工作。

社区工作往往需要十足的耐心。王磊笑着说,有时候,居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一天里给我打10个电话”。

不久前,在辖区内,因为租房问题,有房东与房客发生了纠纷。房客拖欠房租,房东想让他搬走并支付7000元违约金,而对方认为是房东单方面违约。这本属于民事纠纷,可以走司法途径解决。但是双方都比较着急,于是找到社区民警。经过王磊耐心做工作,双方最终协商一致。

每次将矛盾纠纷化解完以后,王磊都会建立台账存档。对于这位社区民警而言,“每个成功的案例,都是一次成长”。

目前,东四派出所把“打击整治”重点放在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上,不再“单纯追求数量”。针对老百姓的报警或者是辖区里的隐患问题,“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孙东博表示,“我们贴近社区,立足辖区,把辖区居民的每件事当成大事来解决。”

3月10日晚上8点,《法治周末》记者在东四派出所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此时,刘杉杉仍然忙于处理警情,许多民警办公室的灯也还亮着。

孙东博记得,今年春节时,东四派出所后院曾挂满彩灯,“很有节日气氛”。院子上方,有一个葡萄架,听说到了夏天,架上会结满葡萄,在院里形成一片绿荫。这样的情形孙东博还没见过,不过,在他的想象中,“那一定也很美”。

关键词:

上一篇:天天快看点丨多项遗嘱数据折射社会变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