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社会与法 > 正文

如何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广东7市党委政法委分享经验_今日视点

2023-04-21 16:30: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章宁旦 邓君

如何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如何全力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千万人口大市如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资料图】

4月19日至20日,广东省委政法委在汕尾召开全省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现场会。会上,广州、深圳、汕尾、东莞、江门、茂名、清远7市党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全省扎实开展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工作提供有益思路。

广州: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提档升级

2022年以来,广州紧盯末端治理,扎实推进“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建设,打造以综治中心为依托、以综合网格为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基础工作体系。

凡兵,制必先定。广州专门印发《广州市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成立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工作协调小组,纳入三级“书记项目”强力推进。同时制定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引、功能职责、工作制度“三张清单”,以标准化建设引领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广州持续规范“一厅五室”设置标准,131个镇街综治中心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103个城中村独立建成综治中心,接待和服务群众的环境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方能行稳致远。广州持续加强镇街力量动态调配,全市176个镇街综治中心现有入驻人员1993人,比2021年底增加了30.1%。98个镇街综治中心均设立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对入驻人员的统一管理。

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在推进综治中心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广州将全市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29.28万名“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纳入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序列。

如今,随着综治中心建设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广州已经将人、地、事、物、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对社会面最小应急单元的指挥调度。2022年网格排查矛盾和治安类事件近8万件、调解组织化解矛盾6.3万件、议事协商解决问题2.29万件。

深圳:坚持“三个引领”全力防范化解矛盾风险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同时也容易衍生一些矛盾纠纷问题。深圳坚持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三个引领”,统筹推动各类风险矛盾防范化解,持续确保了全市政治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坚持法治引领,推动矛盾风险防范在先。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如聚焦民生领域针对性立法,出台全国首部平安建设条例、社会建设条例、社会信用条例。聚焦新兴领域前瞻性立法,出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聚焦矛盾化解专门性立法,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全面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工作机制和解纷防线。

——坚持制度引领,推动矛盾风险化解在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守正创新、不断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创新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线上打造区、街镇、社区三级24小时“书记在线”,开通矛盾纠纷多发频发领域“局长信箱”,实行接诉即办。如市公安局开设“局长信箱”以来,已建立52项制度机制,办理4.4万名群众来信7.2万余件。打造国际商事仲裁高地,2022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案件争议金额超1200亿。

——坚持规范引领,推动矛盾风险处置在小。严格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对诉求合理的依法解决到位,督促受理单位分清性质、明确管辖,加强转办督办;指导职能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规定程序按时办理。

汕尾:“五治”协同 书写“善治”答卷

近年来,汕尾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构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治理机制。2020年以来,全市刑事和治安警情、命案发案数等指标连续保持全省低位,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全面下降。

——政治“领航把舵”。强化镇街党(工)委“龙头”作用,成立公共服务、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综合治理四个委员会;健全规范村级党组织领导村级事务运行机制,强化村民小组党组织规范管理,推动全市4293个村民小组100%建立党组织。

——以智治“聚势赋能”。发挥大数据塑造治理变革作用,开发了含有善美民情、善美网格、善美村居三个子系统的“民情地图”,做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自治好、服务优”。

——以法治“引领保障”。2020年以来,汕尾制定出台15部地方性法规,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剧种保护立法;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省级40个。

——以德治“春风化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村史馆”建设,汕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36座文化礼堂,710个农家书屋、14所乡村“复兴少年宫”、80个科普基地和8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自治“激发活力”。拓宽基层议事渠道,探索“榕树下议事”“擂茶议事会”等议事新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2021年,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被民政部评为首批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打造“红色物业”示范社区,持续完善物业管理体系和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创建“1+6+N”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推动全市3336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东莞:构建千万人口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东莞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初步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有效将千万人口服务管理压力转化为社会治理广泛参与优势,实现平安东莞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届蝉联“长安杯”。

——有效发挥基层党建载体功能,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识。近年来,东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均落实班子成员兼任群团组织负责人,推动142家工会“先锋号”、27家共青团“莞香花”、116家妇联“白玉兰”等平台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创新开展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引导227家在莞异地商会利用乡音乡情优势参与治理,化解矛盾纠纷近2000宗。

——拓宽健全平台机制,筑牢群防群治人民防线。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东莞义警”队伍总人数达32.3万人,参与处置案事件1400余宗,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开发“智网人人拍”小程序,累计接收群众反映问题20万条,风险化解效率不断提高;坚持“平战结合”理念,组建市、镇、村、社会四支应急队伍共17.8万人下沉基层网格。

——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构建“服务支撑共享”格局。着力打造新时期德治教化东莞模式,通过开展3.5万多场宣教活动、创建平安企业2500家、平安出租屋1.2万栋,有效弘扬“人人友善、人人平安”的平安价值理念,夯实平安建设基础;开设全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服务热线,实现596个村(社区)“莞爱心灵”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室全覆盖;创建“就莞用”公共就业平台,帮助4.7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建成103个“莞爱慈善驿站”,帮扶7.6万名困难群众;打造“民生大莞家”项目,为困难群众解决10.3万宗“小急难”问题。

江门:深化“粤平安”应用 激活治理新动能

近年来,江门扎实开展“粤平安”云平台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效能提升,全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全市刑事治安警情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下降,群众信访满意率排名全省前列。

——打造线下阵地。创新“综治中心+信访超市+外送服务”机制,高标准完成73个镇(街道)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与“信访超市”一体化运行。2022年江门通过“粤平安”办理群众诉求12万件,外送服务超1万次,化解率99.9%,位列全省第一。

——组建支撑队伍。全市配备专职网格员4535名、专业网格员4635名、兼职网格员3万余名,推行实名制、积分制管理。分级分类组建基层治理人才库,整合重点领域专业调处人员1474人,高端法律服务、心理服务专家245人。

——健全配套机制。制定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事件分级分类标准,确保“粤平安”平台规范运行。职能部门下基层送服务5530次,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难题9618件次,“粤平安”平台真正实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

——发挥数据赋能优势。江门依托“粤平安”平台,汇聚12345平台数据3.3万条,110非警务数据9.89万条,对基层矛盾纠纷多维度汇聚研判,精准捕捉风险“弱信号”。

——着力打通应用场景。江门积极探索建设智慧党建、政法、民政、应急等智治应用场景,推动公安“五大要素”系统与“粤平安”系统联动对接,成功处置各类风险要素线索270条。

茂名:“平安大走访”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2022年以来,茂名在全市开展“平安大走访”,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风险,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茂名落地生根。数据显示,茂名市组织县级机关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2457人定期到村居下访走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加强党建引领,稳固基层治理“压舱石”。茂名坚持“一把手”部署推动,直抓基层社会治理,由各级党委平安办统筹1904个村(居)的走访工作,每周一研判、每月一通报,督促工作落实。围绕社会治理各项问题,市委开展督办34次,推动各地有关部门出台制度26项。

凝聚各方合力,打造基层治理“主力军”。在线下,全市组建由区(市)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为副组长,网格员、志愿者等为成员的走访队伍,下沉一线落实政策宣讲、民情调研、带案下访、矛盾化解、帮扶慰问、为民办事6项任务,做到“走访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在线上,将全市10731个网格细化为34529个“小单元”,对应建立“户户通”网格居民群,安排走访工作队成员入驻居民群,直联住户代表100万多人,全天候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为持续提升矛盾化解服务质效,茂名建立了“公示-登记-办理-反馈”机制。坚持“接诉即办”,简单问题就地解决,复杂问题落实“一事一策一包案一专班”办法处理,同时落实“一案一回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此外,针对交通事故、征地拆迁、合同纠纷等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建立“乡间检察”“一村(居)一警”“好心五老乡贤”等矛盾调解专家库,协助调解诉前案件9168件,调解成功率93%。

清远:建强“小网格” 筑牢“大平安”

近年来,清远市通过大力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截至目前,全市划分网格6913个,配备网格员12170人,信息员136072人,网格管理实现100%全覆盖。

——建章立制,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清远成立由各级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两化”“两员”作为“一把手工程”。清远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清远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协调小组,起草全省首个网格化工作地方法规。同时陆续制定相关制度文件,以清单化明确网格员、信息员工作任务和方法,以制度化激励网格员、信息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清远在全省首创探索林长制网格、河长制网格、综治(执法)网格“三网合一”机制,并将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等17个部门33项工作排查任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专职、专业、兼职网格员相结合的网格员队伍,并将交通员、护林员、社工等力量合理合规整合至综合网格。清远还率先以佛冈县汤塘镇为试点推广使用“粤平安”综合网格服务管理系统,目前全市已开通“粤平安”账号11392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实战实训,在实践中检验治理成效。2023年以来全市“网格员+信息员”共排查网格事件117115宗,办结率均达到99%以上,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关键词:

上一篇:海南省公安机关“反邪教警示教育进乡村”系列宣传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