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社会与法 > 正文

《漫长的季节》何以美中不足:悬疑片创新要法治审美一起抓

2023-05-11 14:20:19    来源:法制文萃报    

悬疑网剧《漫长的季节》口碑“封神”,并联手一众实力派演员贡献了多层次的审美范例。诚如创作者所追求的“着力于文学性和艺术性”,现在看来其完成度近乎达成。然而,作为创新的悬疑片,该剧都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如果说12集悬疑剧《漫长的季节》审美创新,集中了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等人的艺术风格,此论未免夸张。无论如何,三年疫情结束后首个“五一”小长假以来,该剧赢得一片叫好声。豆瓣评分维持在9.4分,明黄亮眼的海报上赫然标明“国产剧破纪录”“近八年最高分”。


(资料图)

该剧罕见地以三位个性十足的“银发族”为主角,揭开了尘封18年的悬案。交错的时间线夹杂着倒叙插叙,人物命运随时代动荡沉浮。

从审美到审丑的转化共生

《漫长的季节》由辛爽执导,范伟、秦昊、陈明昊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小城桦林,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际,某钢厂二代、“根正苗红”的火车司机王响,眼看停工下岗处处紧逼,人人自危。随着几包碎尸被发现,儿子王阳从嫌疑人到被认定自杀,接着妻子自缢,王响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第10集接近片尾时,从小饱受养父母合力性侵虐待的受害者、在夜总会弹钢琴的女大学生沈默,连杀两人后,为转移警方视线,不惜断指求生,伪造自己被碎尸的假相。血迹斑斑中,《蓝色多瑙河》音乐响起,仿佛沉睡中的唤醒,在挣脱命运桎梏的自由与节制之间,音乐逐渐轻快奔放,与杀人抛尸剧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尼采说,丑是人生的底色。丑作为美学范畴,正如祸福相倚相伏,美与丑也可以互为镜像,转化共生。审丑有助观众洞悉更真实的“隐秘的角落”。如果说剧中对于粗鄙、荒诞、丑陋等的审丑意象蕴涵着揭露或巨变,那么,对于丑恶、暴虐、混乱等的审恶,则更近于解放,乃至新生。

剧中荒诞情节不少,例如曾经的刑警队长马德胜在老年中风后,对镜理发,灵感顿生,匆匆赶回警局。在其“咋呼”下众人围桌开起了案情分析会,马队发挥超常,竟致破案。

《漫长的季节》诚如创作者所追求的“着力于文学性和艺术性”,现在看来其完成度近乎达成,而且联手一众实力派演员贡献了多层次的审美范例。美中不足的是,作为悬疑片,该剧创新明显表现得审美有余,“审判”意识不足。

后劲不足,令人“意难平”

网友刘悦侃说法道,看完《漫长的季节》,心里放不下药店里卖药的胡雪露。胡帮王响二人破案被重伤下不了地,王响缴纳18万治疗费说没就没了,姑娘以后找谁负责?还有去录像厅打砸抢的一伙儿“混混”,“怎么打人的人跟没事儿似的?严重怀疑编剧把这俩小人物给忘了”;网友outsider发帖称,如果剧中沈墨能在裸照现于校园时报警,是否可以避免后面的一系列悲剧……

自古以来,人民对于正义的渴望,或呐喊或诉求,从不曾中断。比如要求公正“审判”以正法,以及建言社会系统工程多方合力,关注弱势群体。为此,我们倡导艺术创作,尤其是悬疑片的创新,在重“审美”的同时,也要有“审判”意识。这里不是真的要求在作品中加入法庭审理案件并给予判决的内容,而是呼吁创新更要坚持法治思维,强化法律意识,彰显法治之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视”,是法治精神下应有的立场判定。比起模拟法庭的审判仪式,这种无形的“审判”也许更有力量,也更为关键。

《漫长的季节》在“审判”意识方面呈现得后劲不足,令人“意难平”,主要表现在:

其一,关于角色构建,某些结局处理草率。

比如沈默,最后出场更似在向观众解释剧情。沈先后杀三人,重伤一人,她应是解构整剧的一个感叹号。救赎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逃亡这些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何以人到中年不见成长?但是,大段的台词,却没有新鲜内容。

再比如宋厂长。须知东北经济落后,不仅是一个港商或厂长的问题。对于宋厂长的腐败,流于漠视和符号化处理,甚至不无搞笑的成分。

其二,立场不稳,如何支撑作品高度?

比如沈默被捕前屏幕下方出现一行小字,“犯罪嫌疑人沈默向警方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系列杀人案告破”,像是精致的艺术品上被随意补了一道创可贴。公开资料显示,该剧导演辛爽除了作过乐手,还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生,对关乎情理法的重头戏如此处置,未免太过大意。

事实上,关于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2020年5月,最高检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9类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数据表明,强制报告制度施行以来效果逐步显现。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检察机关办理案件中涉案线索来源于强制报告的案件数量月均259件,是此前的2.7倍。

作为某平台推出的视频“X剧场”开篇大作,《漫长的季节》日均播放量维持在2000万以上。我们并非因此要求创作者变身普法人,或者政治功利主义者,而是说,悬疑片创新,更需要绷紧法治这根弦,对于恶的结局,应有更严谨审慎的艺术表现。尺度无论大小,正义审判的高度必须以坚定的立场、对人性深思熟虑的把握来予以支撑。

如何“往前看,别回头”

《漫长的季节》尽可能地拍出了“东北人”本来的真实的样子。然而,这是否足以填平从“爆款”走入史册成为经典的“鸿沟”?

好作品不仅温润人的心灵,而且能够启迪思想,陶冶人生。按照《漫长的季节》结尾时老年王响对盛年开着火车的自己所叮嘱的“往前看,别回头”,我们何妨进一步追问:如何“往前看”?喜剧背后,往往是无尽的苦闷和悲凉。剧中人多是笑中带泪,当正邪不那么分明时,该如何与自己和解?

这需要勇气,需要内心省察和外界“给力”。

埃尔曼在《比较法律文化》中强调,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王响作为厂里的“治安积极分子”,最不愿“回头”的一幕,应是儿子王阳被厂里的保安科科长邢三儿等人诬告盗窃的时候。王响非但没有报警,用法律武器替儿子主持公道,相反,他当众向恶人卑躬屈膝,主动私语对方如再倒卖厂里物资,他一定不再阻拦。

毋庸讳言,那些年,人们对于法治环境大多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然而正义永存,如果不“拼”一把,其恶果是不可想象的。尽管事后王响与恶人斗智斗勇,使其坏事未遂,但是他的言传身教,促使儿子轻易走上了不归路。

王阳帮心上人弃尸钢炉,不堪父母捆绑禁足,他溜了出来,在见证初恋的生死桥上倍受煎熬,直至殒命。桥让人联想到蒙克画作《呐喊》,那是一种力透时代迷雾的宣泄。

法律面前,王响的圆滑处事不再管用。他也曾卧轨自杀,二十年苟且偷安,一旦发现沈默行踪也未报警,而是倒逼真相,质问他的儿子到底杀没杀人,横下心来准备同归于尽,直至终于“破案”,瘫倒在桥上。

好作品应是灵魂的铸造师,甚至可以创造、映射出一个更美的世界,起码让后来者不再倒下。法治是正义、和谐生活的守护者,在法治的追求和践行中,悬疑片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准社会发展的“脉搏”,加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在追求格调品味、重审美的同时,也要重责任、重“审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法治理念、唤醒法治信仰,以更好地回应新时代新挑战。

关键词:

上一篇:面对暴雨洪水,如何科学自救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