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昭衍新药(603127.SH;HK.6127)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9亿元;归母净利润6,093.24万元,同比扭亏为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2,305.22万元。
根据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下滑主要源于价格因素:去年同期确认收入的订单价格仍处高位,导致本期同比出现缺口,并进一步影响了毛利率以及实验室服务净利润。但本报告期内,公司持有的生物资产评估增值,因生物资产自然生长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8,785.41万元,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公司资金管理收益亦贡献了3,238.29万元的净利润。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昭衍新药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
据悉,2025年上半年,昭衍新药发力营销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在手订单金额约为人民币23亿元,签署订单金额约为人民币 10.2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度新签订单金额约5.9亿元,同比、环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得益于公司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报告期内,热门药物项目数量增多。其中,抗体项目签约数量同比增加20%;小核酸和ADC整体项目签约数量同比增加50%以上;自免靶点药物、代谢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领域,新项目签约数量维持稳定趋势。
质量体系建设保持高水准,药物评价水平持续进阶
作为药物非临床研究领域的标杆企业,昭衍新药始终重视质量体系建设,构建了覆盖全球主要监管市场的国际化资质矩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同时具备中国NMPA、美国FDA、经合组织OECD、韩国MFDS、日本PMDA等GLP资质,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保证研究质量,体现了公司符合国际规范的GLP运行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公司苏州设施于2025年7月顺利通过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CMA认证评审,标志着公司已正式具备开展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测试、大动物试验等检验检测项目及非临床研究工作的专业资质。相关认证资质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全球药物研发领域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助力公司海外业务拓展能力。
药物非临床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公司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针对不同分子类型、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的药物,不断丰富、提升创新药物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公司在眼科药物、耳科药物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等各细分领域的药物评价方面占有行业领先优势。吸入毒性评价为呼吸道疾病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同时,公司持续更新和完善各类模型以支持对于前沿研发热点的药物评价,提升新药研发效率。
分析检测平台建设亦不断完善。对于小分子药物,加强了体外代谢平台的建设,系统的评价体外代谢研究;对于大分子药物,从单一ELISA平台到qPCR、ELISPOT、WB、FLOW等多个平台,服务范围与深度同步升级。另外,公司实时跟进小核酸、ADC、PROTAC及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品种,持续升级非临床安全评价体系,并参与干细胞、肿瘤疫苗等最新指导原则制定,夯实核心竞争力。
打造高水平集成化新药研发平台,药物质量研究与检定业务实现突破
昭衍新药秉承“服务药物创新,专注于药物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评价和监测”的宗旨,打造全方位的一站式新药开发解决方案,为合作伙伴提供更高效的新药研发服务。
公司以药物发现与筛选平台为核心,主要包括药物发现平台、分子生物学互作研究和筛选、体外生物学药效验证和活性筛选、体内药理药效、体内外代谢分析、成药性评价以及毒性预测和筛选。集成化、全流程的新药研发平台,有效助力客户解决新药发现及开发阶段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客户共同面对新药研发过程的复杂性挑战,全面提升了自身在药物研发服务领域的综合实力。
公司构建了非人灵长类、小动物模型与类器官平台协同发展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并持续致力于保持实验模型的高品质和高标准,以满足多元化研发需求。非人灵长类实验模型方面,2025年上半年,非人灵长类实验模型整体存栏数量保持稳定,继续保持较高的饲养和管理水平,主要管理指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小动物类实验模型方面,针对纳米抗体小鼠平台进行抗体多样性与亲和力升级,赋能非临床研究;类器官平台建设方面,2025 年上半年,公司业务以“人源多能干细胞生产”为基础向多种“类器官平台”方向拓展。后续,公司将致力于多类器官体系/芯片研发,计划结合心、脑、肝与肠类器官完善体外药效与毒理评价模型。
在药物质量研究与检定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已具备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和检测的全面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完成了所有相关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技术能力。公司成功构建了生物技术药物质量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凭借自身创新实力,申请并公开专利12项。该业务的主要检定方法均通过了CNAS认证和GLP认证,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报告期内,公司与中检院共同完成北京市2022年科技计划课题,建设了昭衍药检细胞与基因制品检测平台。参与制定了团体标准: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生产技术规范(T/CBPIA 0008—2024),生物制药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质量标准(T/CBPIA 0011—2025)。
除此之外,公司已为干细胞企业提供服务,出具满足中国CDE和美国FDA法规要求的检测报告,凸显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行业复苏趋势显现,CRO企业增长新动力显现
据制药网报道,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在2025年以来同比增长45%达320亿元,融资回暖沿着产业链传导,带动了CRO订单的增长,整个CRO行业正迎来利好局面。另一方面,BD交易的爆发加速推动行业回暖。据医药魔方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及技术平台相关交易License-out(授权引出)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超越2024全年BD交易总额。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陈竹表示,随着全球新药研发节奏逐步恢复,跨国药企与Biotech对高效外包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CRO产业链自2024年下半年起进入修复通道,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回暖态势。
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健康事业部咨询经理王苑认为,当前行业处于真实复苏阶段,而非短期泡沫。一方面,国外医药创新活动正逐步恢复常态,为CRO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创新药审评审批效率不断提升,创新药获批数量再创新高,内需端为CRO企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未来,行业竞争将更聚焦于“技术深度+服务广度”的双重优势,随着全球创新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重构,昭衍新药的国际化资质与全链条服务能力有望持续受益,为全球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的集成化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