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国内资讯 > 正文

穿越百年的那一声呐喊

2023-05-05 12:17:02    来源:半岛都市报    

昨天,是今天的回忆;明天,是今天的梦想!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五四广场这个偌大的城市会客厅人潮涌动,“五月的风”那抹明艳的红,装进了人们的相册里,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资料图】

五四广场缘何而建?“五月的风”有何内涵,何以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以五四广场为原点,穿越时空隧道,重温100多年前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探寻历史的光辉如何照进现实、点亮未来。

1992年,青岛的城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这便是“老青岛人”津津乐道的“东迁战略”。正是这个决定,开启了青岛城市发展史的全新篇章。

1994年,市级机关办公大楼竣工启用,实现了全市政治中心的东移。1996年,青岛面向社会征集城市广场规划方案,广场地址位于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南侧区域。

这个广场项目是东部开发的重点工程,自规划设计之初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时,国内的城市广场并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很有限,再加上广场地形狭长,增加了规划设计的难度。设计人员和专家几经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广场设计方案。

青岛是五四运动的缘起地,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关系,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该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意在弘扬五四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在这座广场上,“五月的风”雕塑是点睛之笔。

这座大型钢结构雕塑通体火红,直径27米,高约30米,重达500余吨。它以单纯简练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成旋转腾空的“风”,顶部装置火炬头,寓意青岛与五四运动的渊源。升腾而起的风旋,昭示着新中国青年昂扬向上,昭示着青岛人民继往开来。

“五月的风”设计者叫黄震。据他讲述,设计灵感来自海面上的一阵风。当年,黄震得知青岛城市雕塑招标的消息后,来到工地现场查看。这时,一阵海风扑面而来,由此他联想到了五四风雷。因为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就像一场席卷中国的风暴,给国人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力量,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确定了用“风”来表现五四运动后,黄震又联想到安徽老家田野里的小旋风,就这样有了“五月的风”。

五四广场建成后,成为东部新市区的主要文化景观,成为青岛的城市新地标。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2001年入选“青岛新十景”,被誉为“浮翠流丹”。

站在“五月的风”雕塑下,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那一抹红让人心潮澎湃。当海风拂过,“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呐喊由远及近……

时钟拨回到100多年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8月,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付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这让距离欧洲万里之遥的青岛,成为远东唯一战场。

战后,日本非但不履行诺言,反而借机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声称,在适当的机会,“附以公正正当之条件”,将青岛交还中国。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北洋政府宣布放假3天。国人欢喜若狂,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大家都期盼着,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中国能够以战胜国身份收回青岛主权及山东权益。

然而,弱国无外交。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不顾中国反对,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一概转交日本,只字未提日本须将青岛交还中国一事。

消息传回国内,如黑云压城,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即将到来——

“五月四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风云”。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当时正在北大就读的杨振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正是这一天,愤怒于丧权辱国、彷徨于山河破碎、苦闷于报国无门的青年们,终于爆发!他们走上街头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就此开启。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林齐模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梦碎后的觉醒。正如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所写:“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有时只需要一把火苗。

五四运动中燃起的青春火种,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最先觉醒的一部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向共产主义转变。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这股青春力量主动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逐渐清晰起来。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百年间,天翻地覆,而青春的旗帜愈发鲜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它历经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有28岁。正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带领中国从苦难走向光明。

1950年,27岁的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率领钻井队打出大庆的第一口油井,并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纪录。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制定了海尔的名牌发展战略。4年后,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这之后,海尔作为青岛的一张名片,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

时至今日,五四精神依然无处不在,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青年在为梦想打拼的同时,也在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点点照进现实。

在科技创新一线,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均是30多岁。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几十万名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优势、主动干事创业,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经济建设的最基层,无数快递小哥撑起了经济大循环中的商流、物流运转,成为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支撑。

……

今天,五四精神依然照耀青岛前行。在“六个城市”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大潮中,它无处不在,激励着青年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

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平凡普通,或许锋芒显露、颇有建树,但无论萤火还是星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当这些光和热汇聚到一起,足以照亮城市前行的路。千千万万的青年为梦想打拼的同时,也在成就着城市的梦想。

无青春,不青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岛,因青年而充满活力,因青年而充满希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主流群像”,新时代的青年也有着不同于“前辈”的鲜明特征。他们的思想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更加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更加勇于追求自我……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拥抱青年,就是拥抱未来。与青年同频共振,与青年双向奔赴,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城市梦,都在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关键词:

上一篇:青岛宣传今天上线啦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