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山东半岛有种地瓜的传统,丘岭地带,适合地瓜生长,出产的地瓜糖分多、味道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上半期,国家粮食产量不足,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人民温饱问题急需解决。由于地瓜易栽培而且产量高,可当主食,所以地瓜种植兴盛起来。地瓜的传统栽培方法是育苗插栽,当时的胶南县海崖公社南小庄一位农民摸索出新办法,直接把地瓜埋入土垄代替秧苗,产量增加三成。1964年开始,农技部门在全县推广,时称“窝瓜下蛋”。“窝瓜下蛋”要用大量地瓜做种,海青各村有的盖屋,有的修窖,每年秋末存入地瓜窖越冬。
(相关资料图)
修复后的地瓜窖
在青岛最西南的海青镇修七园村,还保留着一处当年“窝瓜下蛋”储存地瓜的地窖,历经50多年的风雨依然完好。修七园村有270多户居民,全都姓王,村书记王乃志是一名退伍军人,2018年回村干书记,他注重保护村里的历史遗留,申请使用“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对村里的清末石碑、地窖、扬水站等进行了修复保护。“我是2000年退伍的,2018年回村干书记,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后代们留点历史的东西。”王乃志介绍,村里的地瓜窖是一九七一年修建的,当时是生产队时期,村里一共有五个小队,外面墙上对应着五个小黑白,用来记录每个队储存的地瓜斤数,七十年代后期提高复种指数,麦茬地瓜取代春地瓜,而麦茬地瓜只能苗栽,各村地瓜窖屋闲置,再后来种植结构改变,主粮只剩小麦、玉米,地瓜变为零星栽培。弃用的地瓜窖历经风雨外观虽有破损,但整体还算完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村里在2022年的时候进行了修复,并作为教育基地使用。
修复前的地瓜窖外观有些破损
“窝瓜下蛋”被称为胶南人民的一项创举,在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窝瓜蛋”养育了千万中国人,成为一代人的一段温暖的记忆,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如今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存的“地瓜窖”却能为后人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地瓜窖内全景
历经五十多年,地瓜窖内依然坚固完整
修复前的修七园地瓜窖
地瓜窖有透气采光孔,内部光线还好
修七园村的地瓜窖修建于一九七一年
从地瓜窖内向外看的景象
地瓜窖内的全景
修七园一九八零年修建的扬水站
修七园村还有一座一九八零年修建的扬水站
修七园村还保存着两块清代的节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