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国内资讯 > 正文

废旧瓦片捡回家,珍藏城市独家记忆!岛城拾忆者讲述幕后恋旧故事

2023-04-13 18:12:16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实习生 韩嘉怡

一瓦之下,藏着人间烟火,也氤氲着老城记忆。今年42岁的郑淼,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十年间,他探访老建筑,收集老物件,查阅旧档案,用镜头记录着青岛老城的“独家记忆”,也用片片旧瓦寄托着对岛城历史和文化的“缱绻情深”。近日,他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些自己收集瓦片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近日,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岛城拾忆者”,听他讲述收藏瓦片背后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网传:

“你负责扔,我负责捡!”

“岛城拾忆者”获点赞

4月8日,网友@郑还好发布的一则收藏瓦片的视频引发关注热议。视频画面中,该网友展示了二十张他收集瓦片的照片,照片中的瓦片形状大小不一,有的瓦片已有锈迹,个别瓦片上还有德文或“青岛四方源泰祥”等字样。

郑淼(左一)在民间爱好者家中走访调研

“你是爱这座城市的!”“青岛的红瓦白墙,标志性的风格。”“太多不懂它的人,幸亏遇到你!”“经历百年,它们只是不会说话,没有一片可以被遗忘。”......视频一经发出,许多网友纷纷为这种捡拾老城记忆的行为点赞。记者注意到,在该网友此前发布的视频中,还有民国时期的《青岛指南》、岛城老建筑等内容。

4月11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视频的发布者,他就是“岛城拾忆者”郑淼。据郑淼介绍,目前自己收集到的瓦片已经有一百余片,种类有捷成洋行、馥香洋行、大丰洋行等地出产的十二三种,其中还有民国青岛首富刘子山监制的瓦片。

人有自己的记忆,城市亦然。一片旧瓦、一条老街、一座老房、一棵古树……他们穿越时空,见证了青岛发展变迁的风风雨雨,是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诉说着老青岛藏在光阴深处的故事。“我这是属于业余爱好,之前看到媒体报道过有人在做收藏瓦片的事情,就产生了一些兴趣。”郑淼介绍,青岛素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称,红瓦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岛的一种象征,自己是一个“恋旧”的“收藏达人”,其中收集旧瓦片是从2021年左右开始的。“近几年随着旧城改造,很多老的瓦片都换下来了,有些就直接当作垃圾处理掉了。但其实这些旧瓦片都反映着青岛的历史,也是代表着老城记忆的更新。”

讲述

收集瓦片有“妙招”

居委会大妈是“线人”

“天地之间有片瓦,五行相合是吾家。”瓦的起源时间早,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一瓦遮头,遮风又挡雨。瓦分阴阳,在千年的岁月中,阴阳相济,成就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据郑淼描述,他在2021年结识到了一些其他在做瓦片收藏的老师,加入到了一个有20人左右的微信群里,平时大家经常会在群里交流新找到的瓦片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瓦片的知识。“如果发现了之前我们没见过的洋行出产的瓦片,或者只是在资料里见过的瓦片,大家就会通过微信的形式传递图片,互相交流这个瓦片是什么时期的,有哪些背景。”

郑淼(右一)与瓦片收藏好友在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内探讨研究资料

“在上周六,有旁边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我说,这个小区要进行老旧楼院改造,有一批废旧瓦片快被处理了,可以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的,否则的话就要被打扫了。”郑淼说,自己住在附近,有的时候隔壁小区的居委会大妈和社区工作人员会看到他从车上往下搬瓦片,问他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在进行几次简单交流之后,居委会大妈就提出有相关消息会告诉郑淼。“在征得同意之后,当天一早我就带着工具箱子过去了,这次带回来的有牛舌瓦、平瓦、脊瓦、马蹄瓦还有管瓦,一共大概有五个品种,五十多片。”提起这次的收获,郑淼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收集来的旧瓦的规格、形制、色泽并非完全相同,但许多块堆叠在一起时散发的温润而古旧的光芒,让郑淼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仿佛在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郑淼介绍,自己收集的瓦片都是放在家里的小仓库中,尽量避光避湿保存。“这些瓦片历经了很多风雨,一般雨水里都会带酸,所以说有很多瓦片都被腐蚀得很厉害,收集来我一般是先进行消毒处理,在自然状态下干透,用草纸覆盖之后再放进单独的密封袋里。”

幕后

“老青岛”恋旧十载

只为留住历史宣传文化

刚开始收集废旧瓦片的时候,郑淼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认为他整天利用休息时间去捡这个东西好像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后来郑淼通过对瓦片背后承载的情怀与文化的介绍,逐渐获得了家人的认可,他也借此机会为家里刚上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青岛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而且有被殖民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东西,这也牵扯到以后如何跟后代们去解释瓦片上为什么有外国字这些问题。”

院落刻满风蚀的痕迹,瓦片上搭着未融的积雪,青砖红瓦、绿窗朱门散发着光阴的气息,屋里烧着热水的铝制水壶、院里挂满“小灯笼”的柿子树……在地地道道的“老青岛人”郑淼眼里,瓦片是他对家的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的苦辣酸甜,过往的点滴细节,都在这层层叠叠的瓦片之下。“之前是住在辽宁路泰山路附近,就是俗称的‘小鲍岛’。家里人四辈以前就已经来青岛了,都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自己本科也是在青岛大学读的,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由于老房子拆迁早,自己又比较念旧,郑淼心里就一直有一个愿望:能不能找到以前被拆掉的老房子的图纸?2013年,郑淼开始到市档案馆、博物馆等地去寻找资料,目光慢慢地从档案,到专业书籍,最终移到生活里的实物中,前前后后接触学习了十年。

十年间光阴流转,无数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许多老旧建筑也渐渐在时间长河里幻化成人们的精神故园。在见证这些变化的过程中,郑淼也会通过镜头进行记录,然后把青岛的老建筑和人文历史分享给更多的人。对于有幸相识、提供帮助的老师,郑淼表示自己十分感恩。“有很多位老师都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点,比如说形状不一样的瓦片应该被用作什么用途,应该被用在建筑的什么位置等等。前些年我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青岛的老建筑和历史,通过留言评论,然后到现实见面,就这样和在文史领域的专家老师们认识的。”郑淼说。

如今,郑淼正利用空闲时间致力于青岛历史与文化的宣传工作,也在多家博物馆担任历史特邀顾问。“这些瓦片都代表着青岛的文化。如果有哪个博物馆需要旧瓦片,我也愿意无偿捐赠。”

记者手记

小瓦片凝结动人温度

“拾忆”擦亮老城记忆

一座城市的记忆,牵扯着太多人的思念与乡愁。“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这是康有为在家书中对青岛的赞美,也是青岛老城区中西合璧、浪漫诗意的真实写照。对于郑淼来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废瓦片”是开启时光隧道的钥匙。

在青岛,既有优雅古朴的旧时建筑,也有车马喧闹的市井繁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喧嚣与静谧在这里随意切换。4月6日,在2023青岛影视周西海岸新区开幕式上,影视周数字人推荐官“拾忆”正式发布,这是数字人技术在影视行业的新应用。据了解,它由青岛海发文化集团开发打造,取名“拾忆”是承载着从东方影都拾起青岛百年电影史回忆之意。此外,岛城有不少保护老城记忆的行动正在开展,不断捡拾着城市蝶变下的实物见证。

留住记忆,绣好乡愁。此前,半岛曾先后报道过守护青岛炸串老味道20年的“炸串奶奶”薄凤玲,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里举办的青岛记忆主题画展,在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惊艳亮相的中山路银行群、四方路历史街区修缮项目等。小小瓦片凝结动人温度,老城区的旧貌新颜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独家记忆。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中,或大或小的“拾忆”行动正不断引发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在凝望中擦亮青岛老城的别样魅力与独特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

上一篇:天天播报:头茬樱珠熟了!记者探访水果市场,本地樱珠目前多发往省外城市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