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制
(相关资料图)
平陆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历史有多悠久?
早在2万年前,这里已燃起史前文明的微光。在华夏大地跃动的早期文明星火中,有一簇便由生活于此的古人类“灵山人”点亮。
灵山县城东郊的旷野上,兀立着一座形似马鞍的石山,民间传说,这是由天马掉落的马鞍化成的山。虽是传说,但马鞍山的确大有乾坤。
灵山县城东郊的马鞍山及附近区域共出土顶骨、颞骨、股骨、牙齿等10件人类骨骼化石。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1960年,这里发现的1块人类顶骨化石和1颗牙齿化石,引发广泛关注。当年4月,在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颜訚带领下,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从东胜岩、匍地岩两个溶洞的文化层中,清理出更多远古人类和动物化石。
当年的发掘中,马鞍山及附近区域共出土顶骨、颞骨、股骨、牙齿等10件人类骨骼化石,代表四五个不同个体。经考证,这些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被学者命名为“灵山人”。
考古人员还在堆积层中挖出华南熊、犀牛、野猪等动物骨骸化石,以及成层的灰烬、炭屑、红烧土等。这些遗存,勾勒出一幅史前人类生活画像:“灵山人”属于晚期智人,生理特征与现代人相似,已学会用火,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灵山人”的发现,为华南地区人类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灵山人”为何选择马鞍山为居所,实地走访便可明了:山下溶洞提供可靠庇护,周边平原开阔,钦江流经附近。可以想见,远古时期这里水丰林茂、动植物繁多,正是渔猎采集的理想之地。
得天独厚的环境让马鞍山成为古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这里也是距今1万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出土了石锛、石斧、陶片等众多器物,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骨化石。
出土远古化石的东胜岩洞口。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11月7日,记者与灵山县博物馆原馆长施国辉一同探访了最先出土“灵山人”化石的东胜岩。作为仍具考古价值的遗址,东胜岩目前暂不对外开放。走进前洞,首先看到四周黄褐色的硬土洞壁。“这些土层,包含着不同年代的堆积,仔细观察,可发现钙化蜗牛、贝壳等。”施国辉说。
记者与灵山县博物馆原馆长施国辉进入最先出土“灵山人”化石的东胜岩探访。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堆积层年代不同,颜色会有细微差别,记者打开手机灯光仔细观察。层层叠叠的堆积物,犹如一本闭合的史书,记载着古老秘密,等待后人探索。
前洞底部是一扇铁门,打开进入,便全然被黑暗包裹。点亮手机,弯腰穿过一段狭窄通道,眼前一下子宽敞起来。幽黑深邃的洞腹与世隔绝,空气湿凉沉滞,仿佛还留存着万年前的气息。就在这里,先民白日采集狩猎、夜晚燃火聚居,在蛮荒之地顽强生存繁衍。
洞内一角,留存着目前东胜岩最重要的遗存——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骨骼化石。
这块化石嵌在岩壁底部,裸露部分约有10厘米,借助手机灯光仔细辨认,才能发现那圆润光滑的质地,与周边石壁区别明显。化石的主人曾经见过什么样的世界,今人已无从知晓,但这穿越漫长岁月的遗存,吸引着人们探寻历史的奥秘。
从幽暗溶洞回到灿烂阳光下,宛如经历一场时光之旅。如今的马鞍山已成遗址公园,修建了环山步道、“灵山人”雕塑,设在通透岩的科普展也在完善中。漫步园中,周围荔枝成林,不远处就是村庄、城市。遥想曾经的洪荒世纪,沧海桑田令人感叹。
灵山人遗址前的雕塑。见习记者 韦雨函 摄
马鞍山溶洞中燃起的篝火,驱散了远古的黑暗,更点燃了文明的火种。
继“灵山人”之后,该县还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物分布地。钦州那丽独料遗址,犀牛脚芭蕉墩、黄金墩等滨海贝丘遗址……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散布在平陆运河沿线的山林河谷、沿海滩涂,共同构成这条“文化之河”的历史源头。
从原始岩洞到现代运河,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改造从未停止,这正是文明薪火相传的动力。当运河之水蜿蜒向前,万年来未曾熄灭的文明之光,将随水波奔涌,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梁菡 庾琳
通讯员:刘彩欣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