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焦点透视 > 正文

合肥加快房产数据共享 13个事项进驻电子政务平台让办事群众少跑路

2022-07-15 09:08:54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    

租赁合同备案可直接线上办结;13个事项进驻电子政务平台;多部门联动让群众少跑路……7月12日,记者从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了解到,该局以数据共享为纽带,加快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工作,围绕“一网、一门、一次”服务目标,着力解决影响政务服务效能的痛点,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租赁合同备案可直接线上办结

为了更好地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合肥市打造了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2021年7月,该租赁平台二期在原有功能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和新增模板开发,增加支付宝、微信快捷登录通道,提升用户体验舒适度,租赁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们租赁交易服务平台二期建立了租赁房源、租赁企业和经纪机构数据库,平台将个人、企业、集中式等各类租赁房源纳入监管,利用实名认证和房源核验,确保人、房、产权、委托关系真实。”合肥市房产局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郝星告诉记者,该平台利用接入的不动产数据库、公安户籍库,对录入房源自动核验,生成核验码。

除此之外,该平台还采用实名认证、电子签章、电子备案等简化服务手续。对个人手拉手成交的租赁合同,可以直接通过租赁平台、“合肥住房”手机APP直接线上办理网签备案;产权人委托租赁公司、中介机构管理房源的,由租赁公司、中介机构通过管理后台进行备案,无需产权人本人操作。同时,实行市、区、街、居四级管理,社居委和物业企业网上报送出租房信息,经核实后网签备案,“我们还开通了数据交换接口,对租赁企业和网络平台开放接入,对已出租的房屋实时批量备案。”郝星说道。

该租赁交易服务平台二期自上线以来,已经核验房源超14万套,网签备案住房租赁合同约12.3万份,实名注册个人用户约15万,纳入管理企业超600家,还成功入选了2021年度合肥智慧城市十大优秀应用案例。

13个事项进驻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我们共有13个事项进驻了电子政务平台,很多业务已经实现网上不见面办理,部分业务最多跑一次办理。”郝星介绍,该局信息中心以数据共享为纽带,制定数据共享标准,清理整合数据,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即全局一张网、一套数据库、一个应用平台,实现局内部数据共享,提升了各部门的办事效能,通过数据在业务办理中的流转和利用,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避免群众多次、无效的往返。

近年来,合肥市房产局一直不断推进房产交易纳税登记一窗办理。“通过系统改造和信息共享,已经实现房产交易、纳税和登记一门一网一窗办理,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郝星说,该局信息中心还充分利用云计算设备、实名认证、资金支付、电子签章、密钥软件等设备和技术。努力从系统性能、服务功能、便捷程度等方面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难、慢、繁的问题。

“近期我们在市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上公布了API接口资源,供有房产信息需求的部门申请调用,目前已经有省公积金、市教育局等部门申请了。”郝星介绍,合肥市房产局按数据资源目录向合肥市大数据中心实时归集数据,同时在合肥市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上公布房产共享资源目录,供其他部门申请数据共享,使得群众在其他部门办事时无需再提供房产类证明。

多部门联动让群众少跑路

如今,合肥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已实现实时共享,“我们创新了数据共享方式,充分利用房产和自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交易和登记数据同城异地容灾。”郝星介绍,房产和自规部门双方各自在本地机房利用对方的同步备份库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解决了群众在办理交易和登记过程中重复调档、收件、等待和多窗口往返等现象,使得交易和登记工作便捷、准确、及时,实现了交易和登记工作的无缝衔接。

在税务方面,该局信息中心通过政务内网向税务部门实时推送房产交易信息,交易双方可直接通过APP网上申报纳税,也可通过大厅窗口扫描合同二维码办理纳税,极大地缩短了群众纳税时间,解决税务窗口排队现象。同时,也为近期交易、纳税和登记三窗合一办理奠定了基础。

“日常工作中我们会收集土地、规划、物价、房产、税务、金融等信息,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的监测分析,供政府决策。”郝星坦言,该中心坚持安全保通,提升技术服务,保障信息安全。目前,该中心已与29家银行实现网络互通,方便预售资金、存量房资金和维修资金的归集缴纳;与银联、徽商银行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业务开展中,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引入第三方金融、支付、信用等服务,方便群众网上办事、尽量少跑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简化流程、精简收件、优化系统和增加服务事项,推出更多的不见面办理事项,求真务实的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郝星说道。(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上一篇:重庆高新区开展森林防火应急演练 切实筑牢“防火墙”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