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今日关注 > 正文

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回乡” 这束穿越79年的光,照见文化扎根的力量_每日热讯

2025-10-11 22:27:22    来源:紫牛新闻    

10月11日晚,海安大剧院的灯光缓缓亮起,上海芭蕾舞团耗时三年打磨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终于站上了故事诞生的土地。当熟悉的乡土记忆与动人的艺术表达相互碰撞,全场观众的泪水与掌声,成了这场“文化回乡”最动人的注脚。


(相关资料图)

更让人惊喜的是,观众席里出现了“通超”海安队球员的身影。散场后的他们难掩激动:“我们运动员在赛场拼的是永不言败,今晚的《百合花》让我们触摸到家乡更深沉的力量——那种为信念豁出去的奉献精神。不管是保家卫国还是赛场冲刺,这种精神都是我们前行的硬底气。”

从5000字小说到芭蕾舞台

这是经典与故土的双向奔赴

回溯1958年,茹志鹃在《延河》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5000字篇幅里,以苏中战役为背景,勾勒出小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员三位普通人的命运交织,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今年恰逢茹志鹃诞辰100周年,上海芭蕾舞团将这部作品搬上芭蕾舞台,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艺术跨越。

“小说变芭蕾,这是个奇迹。”茹志鹃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在4月23日首演发布会上动情坦言。更让她感动的是,海安没有忘记她的母亲。这份惦念,在演出当晚化作了观众与舞台的深度共鸣——当“母亲连夜为战士送布鞋”的支援前线场景出现,观众席陷入“认出来了”的深沉寂静,大家凝视的不是布景,而是被艺术唤醒的家乡记忆。

最戳人心的是那束光的意象:小通讯员牺牲时,被细心守护的油灯与新媳妇献出的百合花被面,在舞台上凝成一束纯净的光。这束光照亮了1946年的黑夜,更穿透79年岁月,直抵观众心底。黑暗中,抽泣声隐约传来,有人悄悄拭泪——此刻,“牺牲”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冰冷词汇,而是有温度、有痛感的真实过往。“故事就发生在脚下的土地,历史从未走远。”现场,一位观演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大幕落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响彻剧场。“海安是故事的根,来这儿演出像回家,讲自己的故事。”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的话,道尽了这场演出的特殊意义。而这份“回家”的厚重感,早在演出前两天就已铺垫——主创团队走进海安七战七捷纪念馆,在历史遗存中沉浸式感受岁月艰辛。“参观后才真正懂了那个年代,对角色的理解深了一大截。”饰演小通讯员的演员许靖昆告诉记者。

从联动到共情

一朵“百合”牵起沪海情

这束象征纯洁、牺牲与奉献的“百合”,早已超越舞台本身,成为连接沪海两地文化的纽带。

当晚观众席中,佩戴“上海文旅”标识的旅游团格外惹眼。他们专程为《百合花》而来,有人激动地说:“下午参观了七战七捷纪念馆,晚上看剧,像跟着历史走了一遍,不只是观演,更是情感寻根!”

事实上,《百合花》的“回乡”,是海安与上海文化资源共享的生动实践。作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上海芭蕾舞团给海安带来了顶尖艺术理念与演出水准,而海安的热情与专业也让合作格外顺畅。“海安剧院的舞台、灯光都很棒,还把我们当自家人。”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的感慨,正是两地文旅深度融合的写照。

沪海联动的这份文化羁绊由来已久:今年8月,《韩国钧研究新获》新书发布暨“韩国钧与上海”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办,重现海安先贤韩国钧为上海建市擘画蓝图的往事。随着“苏超”赛事升温,“跟着‘苏超’游海安”的上海旅游团接连成行,游客在韩国钧故居、海安博物馆触摸历史,实现从“知识探寻”到“场景体验”的跨越。从历史到当下,沪海文化联系始终鲜活。

让精品到基层

“文化养分”直接送到群众身边

艺术的共鸣,终究要回到孕育它的土地。如何让《百合花》这样的精品文化直达基层?海安给出了“多点开花、精准滴灌”的答案。

“茉莉花开”文化直通车就是流动的文化驿站——它穿梭在城乡之间,把小型演出、图书阅览、艺术培训、非遗展示送到社区广场、田间地头,破解了偏远乡村文化资源匮乏的难题,实现了文化服务的“零距离”。

海安对青少年的文化浸润也从未缺席。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创排的话剧《西迁》,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沿海高校师生内迁建校的故事,既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让戏剧艺术融入校园,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西迁》与《百合花》一校一社,共同展现了海安传承经典、弘扬时代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如今,海安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基层文化生态愈发活跃,区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从《百合花》的艺术感染力,到《西迁》的青春感召力,再到“茉莉花开”的便捷亲和力,一幅“文惠民生、文润民心”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讯员 梅丛婧 曹京郊 陆建宇

校对 石伟

关键词: 最新资讯

上一篇:科技赋能单产提升 记者探访“大国粮仓”第一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