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 正文

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就业需要合理协调

2021-05-30 11:15:00    来源:财讯网    

自2013年起,国家相继发布了大量导向作用较强的全国性、行业性、地区性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机器人使用量也逐步跃升至世界第一。2020年初以来,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限制了人员流动,为了避免员工交叉感染以及减少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替代普通劳动力。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需求日益强劲的现状下,更加需要协调好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

工业机器人在易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在单调、频繁、长时间重复、环境恶劣的工作中,工业机器人具有普通劳动力所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作为普通劳动力的替代品,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势必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相对优势。对于劳动力的自主判断能力、情感分析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较弱。然而在工作重复性较高、能够大量引用机械臂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严重损害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择业标准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变化,企业的“用人成本”在逐渐增加,这也会使工业机器人的竞争优势逐渐提高。对于劳动力能力要求较低、低学历员工占比相对较大的行业,劳动技能较为简单和单调。此时大规模引入综合成本较低的工业机器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长期人工费用。

尽管如此,考虑到我国政府对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宏观调节能力,企业的机器人决策也会受到相关外部因素的影响。譬如在劳动力保护力度较大的地区,企业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劳动力的“制度成本”更低,这可能会加强当地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力度。在失业率较高的地区,为了保障就业和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地方政府可能会反向干预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决策,以尽量避免失业率的进一步劣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台州路桥“5.17”警务人员被撞与特斯拉车辆本身无关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