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热点 > 深度观察 > 正文

渭南蒲城加快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助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

2022-09-19 08:39:48    来源: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金秋时节,丰收在即。眼下快到玉米收获期,位于渭南市蒲城县的农户们兴致勃勃地奔走在各自的玉米田间,他们或是伫立在玉米杆前观察玉米棒子体型,或是站在地头上计划着最后的收割环节,两米多高的玉米杆郁郁葱葱,伸展在杆子周身的玉米棒子饱满丰厚,从杨凌播撒出去的科技良种,让人们脸上露出了浓浓笑意。

“‘陕单650’产量高稳产,我就试着种了。今年一亩地增产300斤左右,受益增加近400元。”蒲城县孙镇玉米种植户叶青海盘算了一下今年的收成,心情愉悦。9月17日,在第五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上,记者通过线上方式了解到杨凌“金种子”在外推广情况。

蒲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玉米作为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品种的好坏是每一位玉米种植户关心的问题。“品种好,棒子大,玉米籽看着好。”蒲城县东陈白起寺种植户王升良站在田间,指着自己种出来的新玉米,满脸笑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杨凌履行国家使命的“靓丽名片”,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杨凌育种人对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团队先后育成了“陕单650”“陕单609”“陕单620”等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20余个。其中,“陕单650”具备早熟耐密籽粒特性,拥有脱水快、适合机收等多个优势,在陕西以及黄淮海地区都可以种植。“去年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在春播地区,一亩地产量达到1000公斤以上,夏播地区(关中地区)可以达到650至700公斤以上,表现优秀。种植大户种完这个品种后,反馈特别好,后期要订货的需求特别大。”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这是一场关于种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资讯交流的研讨会。这场以“科技引领种业振兴”为主题的论坛上,来自小麦、玉米、植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生物育种、农作物转基因研究等方向的前沿技术探讨,为当前种业研发提供决策建议,陕西荣华、杨凌千普、陕西金棚等单品冠军型企业展示了先进科研成果,同时在品种上也展出了像“西农511”“陕单650”“良玉99”“秦优1618”等一大批广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品种,真正做到了前沿性和实用性兼顾。

“陕西粮农集团所属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具备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资质的种业企业。标志着杨凌示范区与陕西粮农集团持续深化种业领域务实合作,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对于杨凌助力种业强省建设、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凌代表在论坛中提到。

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陕西粮农集团联合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围绕全省“两链”融合作物育种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现代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陕西省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秦丰种业旗下育种研发的一支“生力军”,小麦品种“伟隆169”已通过国家审定,3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已成为陕西、黄淮麦区等地的主栽品种。

为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陕西省提出打造杨凌旱区种业“硅谷”,支持杨凌建设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品种测试评价分中心、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并扶持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抢抓机遇,按照打造西部(旱区)种业硅谷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种业企业“做大培强”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不断提升种业产业竞争力,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杨凌力量”。

而在铜川市宜君县,“陕单”系列今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到12000亩,其中洞子沟村建立的高产示范田150亩,为今年粮食增产,农民丰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在河南荥阳玉米试验基地,陕单系列品种依旧表现出优良特性。河南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预防高级农艺师申彦昌,陕单908新品种是早熟耐密机收,株高两米多,棒位大概90公分。6月18日播种,到现在90多天,你看,叶片还比较短。这个品种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农安天下,种为其食。种子被誉为农业发展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科新城杨凌从成立至今,已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众多“杨凌良种”。未来,杨凌将继续大力实施种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杨凌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杨凌力量”

中国农科院、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以“科技引领种业振兴”主题。陕西粮农集团获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1000万元奖金。会上旱区油料作物研究院、杨凌良科玉米生物技术研究院等进行了揭牌,随后还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文/记者孙建恒 图/记者 代泽均)

上一篇: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 广州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工作营造社会氛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