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成为“拉面哥”这一年 程运付:从被流量“围观”,到利用镜头做点“正面的事”

2021-12-28 15:05:0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杨树行村外,有人竖起“拉面哥家”的路标。

网友们自发在程运付家附近的墙上做了手绘程运付希望靠流量帮助家乡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薛冬 摄

最近,“拉面哥”程运付终于迎来了片刻的“喘息”。一度登顶“全国流量最高处”的杨树行村,也依稀恢复了往日宁静。

大约半个月前,因为家中变故,程运付暂停了出摊,并引发一大批主播离去,即便是留守的,也私下达成了共识:在村里其他地方直播,绝不打扰他。

还有粉丝从各地赶来,他们想跟“拉面哥”聊聊天,合个影。虽然话不多,但程运付并不拒绝。只是,这些日子以来,因受困于诸多舆论,让本就不善于表达的他,更拘谨了。

程运付给自己设下了一道“防卫线”。他可以习惯在镜头下挥动着双臂拉面,可以在他认为安全的环境下侃侃而谈,一旦面对媒体、面对采访的镜头,他像背上了“包袱”,甚至没有刚走红时那般自如。

人言可畏,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流量,这把带着双刃的剑曾让他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体味了人生百态。

拉面3元一碗,程运付卖了15年。今年2月底,因为几条短视频,他成了顶流网红。数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围在他家门口。他成了“拉面哥”,接近不惑之年,流量为他推开了另一扇门。

既然回不去,那就慢慢接受。程运付开始了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做点实事

从小到大,“穷”始终是程运付躲不过的现实。

因为穷,他结婚的时候没能盖上房子,这成了萦绕在他心头解不开的疙瘩。即便是“穷”,他们夫妻俩也没有昧着良心做买卖,他卖拉面,3元一碗,15年都没涨价,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再配上“我不图挣钱,更在意人情”的画外音,一条条短视频爆红网络,程运付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拉面哥”,一时间“风光无限”。没过多久,他的拉面摊前就架满了直播杆。

数百网友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不用起早贪地赶大集了,在家门口支个摊子,一天也能有四五百碗的销量;只要出摊,便有近百个主播高高低低地围住他,有的甚至快要怼到他脸上;他所到之处,都有手机镜头跟随,这让原本与他并肩的人也会“被迫”退后,嘴里嘟囔着“不跟网红走一起”。

程运付经历了被流量突然闯入生活的无措,尝尽了成名后的人生百态。而今,他反倒“想开了”。不再沉溺于流量之苦,而是想用“名气”改变这个小山村被“穷”困住的命运。

于是在很多时候,他会操着一口普通话,向媒体谈起招商引资、谈起“美丽乡村”,他会带记者到村里正用砖石修葺的几处广场转转,那种状态下,他整个人明显松弛了下来,也更健谈。

两个寻亲计划

程运付觉得,如果没有成为“拉面哥”,他现在肯定还在起早贪黑地赶集,现在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村里卖拉面,妻子胡立荣偶尔直播卖农副产品,收入方面,的确比以前“松快点了”。

今年的河南水灾,他带着一家五口跑去安置点做拉面,还捐了4000块钱。但这,却被人认为是“炒作”,“就想做点实事,我没拍视频,也没接受任何人采访,我不是为了炒作。”他回应。

临近年末,他自掏腰包,给村里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意外险。“最 开始的卫生、维持秩序,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没少帮我。”他跟村里商量着,想出份力,这是一份“回馈”。

至于“愿不愿意”成为“拉面哥”,程运付顿了顿,说:“还是出名好。”他解释,出名能宣传家乡,做很多自己想象不到的事。“包括帮人找孩子,现在有了影响力,通过视频平台发,知道得多了,关注就多。”

程运付提到的“找孩子”,是指他早些年申请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的事。此前,他多次告诉媒体,他的偶像是刘德华,自从看了电影《失孤》后便当了寻亲志愿者。

而这些年来,他做过最引人关注的“好事”就是帮《失孤》原型郭刚堂发布了寻亲信息。

那是今年2月底,郭刚堂带着寻子海报来临沂,但阴差阳错下,程运付与郭刚堂没见上面。几天后,程运付给郭刚堂打电话,要他再来一趟。就这样,郭刚堂24年的寻亲路,借助“拉面哥”引发了新一波关注。

郭刚堂的儿子郭新振在今年7月被找到。程运付感到兴奋,但他也没抢功劳,“这都是政府帮忙,全国各地网友一块儿,才这么圆满。”

最近,他的寻亲视频也有了“新板块”。他加入了革命烈士寻亲计划,即帮助无名烈士找家,也帮家找烈士。“在平台上发了几个,发完以后就有人给我私信,说找到了。”

还得找团队

这一年时间里,程运付一直活跃在视频平台,除了日常生活外,寻亲视频占的比例最多。但他的账号没有做更多“开发”,比如直播、带货。

这或许跟今年3月初他陷入的那场沸沸扬扬的签约纠纷有关。“开过一次庭了,还在找证据,第二次还没开。”

而“拉面嫂”的开播也一度引发关注。程运付解释说是觉得女性在直播上更有“天赋”。

杨树行村三面环山,耕地面积不多,村民们种了不少果树。以往,这些农副产品靠客商收购,如今也能靠拉面嫂直播销出去一部分。而正是这夫妻俩并不擅长的直播领域,让程运付多次萌生“找团队”的想法。“我算着,去了快递费、包装费和人工,一单也就赚几毛钱。磕了碰了,还得给人家赔。”他说,如果成交量高的话利润还可观一些,但照着拉面嫂的直播频率和单量,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靠自己,可能还是不行。互联网世界变幻莫测,一年前他还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只觉得网络虚拟,如今要在网上做点什么,他觉得真得“找团队”了。

尽管在成名之初,他数次辟谣没有“团队”。但其实找团队的想法在今年很早时候就有了。他想拍现实中的乡村生活,“包括老百姓做饭、种地,去大街上赶大集啊。”这些想法与“张同学”不谋而合。

爆红后“张同学”的家门口也经历了一些“疯狂”的打扰:他的“家”成了景点,来打卡的粉丝络绎不绝。有媒体以《“张同学”走红,开始遭遇“拉面哥”的烦恼》为题进行了报道。

虽然了解不多,但程运付也想把不多的经验传授给“张同学”。“别管别人说什么,做好你自己,问心无愧就行。”程运付说着,也像是在劝慰自己,“我们总不能捂着人家的嘴不让人说。还是做好自己吧。”

跟主播们共处

这10个月时间里,近百名主播的涌入,使得被“围观”已经成了程运付的日常。

大约半个月前,大哥的意外去世,他暂停了出摊,再加上冬日渐冷,村里人流量骤减,依附他面摊而生的村民们也没了营生,都撤摊了。

但村里依然有零星的主播,其中有不少是从今年3月份就“驻扎”的。

35岁的“羊排姐”就是其中一个,靠直播带货,她能有些收入。今年3月,她和老公被“拉面哥”的淳朴吸引,一起来到杨树行,租住在村里临街的房子里,“现在主播数量少了,但是等出摊了,他们就会再回来。”“羊排姐”觉得,“拉面哥”重感情,让她有亲切感。

31岁的“讲师王爷”是今年6月份来的。因为没钱租房,他暂住在村里一辆废弃的大巴车里。“冬天也还行,晚上盖两床被子。”他在横店跑过龙套,在上海打过螺丝钉,却没想到能在杨树行停留这么久。

这一年里,每逢小长假,杨树行村便会吸引一拨人流,甚至不乏旅游团。这时候主播们就变身“主家”,去指挥交通、帮忙接人……“好多人来了第一趟就想来第二趟,他们就觉得,我们这儿的人真好啊。”程运付回想起这些,笑了。

他坦言,经过10个多月的磨合,他与绝大部分主播之间建立了看似和谐的共处模式。

程运付觉得跟主播们相处“没啥窍门”,就是“人心换人心”。对于那些为了热度、流量的直播,程运付渐渐也理解了,“都是为了生活,想赚点钱。”

其实基于村里主播多的现状,程运付也有一些构想。比如说,让主播们从对自己家事的关注点,转移到宣传家乡上来。这样一来,村里的农副产品,能通过更多人带出去。“得让他们去学习,传播一些正面的事。”

“重启”与集体的生计

有人说,“拉面哥”的爆红是机遇,他没能抓住最初的流量去变现,只能等着“凉凉”。而就程运付个人而言,这段“做梦”般的日子,他逐渐清醒,如果说有遗憾,更多的是感慨当初没抓住“时机”带动村里人集体发财。

程运付没出过山东省,之前他最远是到过济南。前几天,夫妻俩受人之邀,到广州、深圳看了看,体验过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后,程运付萌生了开3元拉面店的构想。

一碗3元拉面卖了15年,程运付靠的是坚持和本心,他也明白,一旦把面摊搬进店铺,势必会增加成本,是否还能坚持一碗面卖3元?他没想好,也明白现在还实现不了。他更清楚,他现在摆摊的拉面终有一天也会涨钱。哪天物价涨了,价格势必也会涨,如果没有利润了还不涨价,那就成了“真炒作”。

最近不出摊,程运付享受了这一年难得的清闲,但他清楚,等家事处理完,他还要为了自己和更多人的生计而“重启”。

“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离不开啊,想让我们村越来越好,就跟花果山一样……”程运付笑了,笑完便揉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不太会表达……”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薛冬)

上一篇:
下一篇: